以前不读,因为怕极了由人及己的伤怀;如今读了,因为内心逐渐厚实充盈,觉得不止应该正视不幸,更要直面幸福,无论这种幸福属于谁。
读的初衷是想品味幸福的,未曾想开篇的那一段梦魇般的古驿道之旅一下子让我的心一路沉下去,一位古稀老人用蹒跚的步履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与爱女之间,除了明澈的泪水,作伴的便是那亦真亦幻的梦境,我想这些梦是杨先生痛苦之时灵魂与现实的对白吧!文字朴实地记述着那些生离死别的日子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尽量平和却字字戳心。所有关于女儿生病入院、与病魔斗争到最终离世都是用梦境来表述,除了回忆太过痛苦,杨先生无法直接面对以外,她或许更愿这只是一场噩梦吧!女儿过世时,那一段:“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只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我使得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血腥的描述令人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然而,可怜的老人还得打起精神照顾日渐衰弱的爱侣。她曾惧怕钱先生会“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于是钱先生“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只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究竟何种分离方式能减轻痛苦,我无法权衡,只知于我而言:珍之重之,愈发敬而远之……
直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笔触开始集中到这个小家庭中“我们仨”的幸福时光,我所期待的美好一点点地展露头角,无论艰难困苦也罢,稳定安逸也好,他们仨,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可爱的女儿,总能相依相伴,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饭后“遛弯儿”是探险,分享彼此分离时的见闻是“捡石子儿”,种种可爱而又巧妙至极的生活小情趣让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走过来的小家庭总是充盈着幸福与温暖。他们每个人都要在彼此生命中扮演很多角色,杨先生是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钟书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上却是女儿的兄弟,是妻子调皮的儿子;杨先生在生活上照顾着女儿,却因为怕鬼怕的要死,总得有女儿相伴才敢走夜路,于是女儿成了妈妈的姐妹,陪伴、照顾并且保护着妈妈!他们不求名份不恋富贵,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逐渐似乎走向了“童话故事中完美的大结局了”,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玻璃脆”,随着女儿和钱先生的相继离世,杨先生“失去了家,屋子也仅仅是客栈,是暂时的栖身之地”,而“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文章至此,哀婉中透漏着希望,一位古稀老人在痛失至亲之时依然能勇敢寻觅,我们又在惧怕着什么?
从死亡倒退过去,让人读了幸福之言时亦觉几分凄怆,读者尚且如此,杨先生又是如何艰难地完成《我们仨》。想到这些,更觉心痛。其实书中字句平淡,并未有太过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描写,巧妙地让故事穿插于梦境、回忆与现实之中,因为饱经磨难,老人的心涵养的“清”而“淡”。
我们总在追求诗与远方,希望生活多姿多彩,殊不知极其平淡而浅白的日子里就蕴藏着人们苦苦追寻着的那一朵真正的玫瑰。正如每一次远行时,我都会带上几本书,沿途的风景会令我惊呼一阵,而书中的道理却在慢慢浸润我的心,让我平静而温暖!幸福在路上,努力正当时,不委曲求全,但也绝不放弃希望,毛毛,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