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三十而立”承接上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的应该是十五岁志于学以后,在三十岁达到的结果。这里关键是“立”做何解释。
“立”原意是身体的站立,作为一个自然人的站立,这里应该是其引申义:精神的站立,在精神上刚刚成熟起来,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站立。也就是“立身”的意思。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礼就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不学礼就不能立身。欧阳修有一句话与孔子的话非常相似:“立身以立学为先”(《欧阳文忠公文集》),说的也是学与立的关系,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以树立自己的学业为根本。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在三十而立的基础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在不同年龄阶段取得的更大学习成果,达到的更高修身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