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了一小区疫情防控纠纷的故事。一个王姓女街道办副主任夜间加班,回到自己的小区,被值勤的防疫志愿者挡住,要求按照规定登记身份证号码,王拒绝执行并打电话给疫情防控管理的上级领导卢书记,卢书记开了方便之门,回复志愿者给予放行。
制度执行和熟人社会的的冲突,引起了吃瓜群众的热议,在疫情防控的的关键节点,熟人社会这个传统陋习,被卢书记生硬的揭开创口,流出炎症尚未消退的血污。
人情社会的传统并非完全错误,当年的海外华人,一代代的离开自己深爱的国家,不远万里,投靠乡亲和熟人,并成为了相互间守望相助的文化模式。当年闯关东,也是一代代的依靠熟人,对规则和契约缺少深入的认识,更倾向于人情交往,形成山东村、山东屯,对东北工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承载历史进程中贡献、功劳的熟人社会模式逐渐被消化和取代,因为三个层次的人、社会人、公民构成,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成为共性,社会人等同于熟人社会模式被大范围的更迭,公民意识对市民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提出了很高要求。
熟人社会中惯常的人情关系取代规则,尽管还较大范围的存在,但是在法制化社会建设过程中,逐渐的消弭,难以在阳光下露面,人情关系的恶果,因为取代规则的现实,大都和以权谋私划上等号,甚至成为被打击的“老虎”,其生存空间也大量的压缩。
人情往来,带着中华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家风美德的光环,是传统习俗中人们天伦之乐的根源,面临着很大的考验。一些人戴着人情往来的面具,变通规则,绕过制度,抵抗法律,给社会关系蒙上阴影,给制度执行添堵,这个时候,熟人、人情关系没能成为社会制度良性运行的推动力,也就离崩塌不远了,自然会成为法治社会的伤口,流出血水。
熟人社会抵御了世间的寒冷,也承担了突破法制的风险。温情脉脉的人情往来,驱赶掉了这个冰冷季节的寒意,在疫情凶狠传播的境况下,一个个小区的人们,相互鼓励,筑起了新冠病毒防控的围堰。这个围堰,不允许任何自私自利的市侩破坏,不允许知法违法者跨越。
熟人社会里清晰的界限,人情关系前醒目的分断,每个法制公民,一看便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