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个性”“有个性地活着”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是赌在那些没有确定性、无法用数字表达的事上。
如果要充满个性地活着,那就意味着有时要赌一些不知是真是假的东西。换句话说,有的时候就是要将人生赌在幻想的世界里。
随着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人们开始觉得“按下按钮就立刻运行”“在自动贩卖机里放入120日元就会出来罐装果汁”这样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是正确的,觉得只要知道更多这样便利、实际的东西,人生就会一帆风顺。可是个性这种东西并不是这样的。整天只做这些充满确定性的事情,根本就没法儿活出“自我”。
人是什么?我们好像在一定程度上知道答案,可认真思考的话,会发现其实我们也没有那么懂吧?而个性正是存在于我们不知道的部分里。如果只做绝对确定的事的话,那就等于只在熟悉的圈子里活着,个性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不是“我知道放入120日元就会出来罐装果汁,所以放钱进去”,而是“就算放入120日元后可能什么都出不来,我也偏要放进去试试”,这才有意思。这时“就要赌120日元能不能出来果汁”这件事,只有“我”能做到。也就是说,这种“赌上一把”的做事方式正是个性。
有个性的人在人生中无数次地做着类似的事。有时会出现什么,有时什么也不会发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点点历练和成长。而且面对变化无常的人生该怎么反应,也是这个人的个性所在。
所以充满个性地活着这件事,其实是个了不起的大事业,也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 所以,认同孩子的个性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一到了孩子的事上,家长们总会容易太过心急。明明知道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但眼前却总想把孩子塞进确定的形状里。养育孩子其实也是一样的。有的家长想着为了孩子好,只让孩子去做那些早已经知道答案的、确确实实的事,这样的家长只会把孩子的人生塞到所有人的最大公约数里面而已,孩子的个性也会一直被压制下去。人们虽然嘴上都说着“重视个性”,可却没有能看到孩子个性的慧眼。 而且,个性是没办法换算成数字来衡量的。在学校里学习怎么样、擅长哪些科目,这些都可以用数字表示,简单明了。但是“我家孩子很温柔”这种事,没有办法用分数证明,但能说出口的都是对此很有自信的人。如果能干脆利落地用这种没法用数字表明的事情来评价孩子,亲子关系一定是很棒的。其实换个角度说,这也是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自豪的表现。
假如父母自己也想要有个性地活着,但若不理解孩子的个性是什么,那可就说不上个性了。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真的想要有个性地活着的话,也必须殚精竭虑地思考孩子的个性。在这一点上,其实人们多少都在偷懒,所以对活出“自我”这件事莫名地感到内疚。
父母想着:“我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好吗?”然后“这样好吗”的疑惑就会传达给孩子,孩子会反击道:“你可以那么随心所欲吗?”如果父母真的活出了自我,也懂得孩子的个性的话,就可以轻快地回答出:“当然可以!”
不过在日本想要活出自我,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压抑自我的历史,近年来才突然改变了,所以活出自己可绝非易事。
我在《孩子与恶》中写了一个故事,作家田边圣子女士在她的学生时代曾因偷窃的冲动而烦恼。她说“只在有钱的时候”想要顺手牵羊,那么肯定不是经济上的原因。当她开始写“模仿小说的东西”的时候,这种冲动就突然消失了。因为在把自己内部的东西表达出来之前,想要把外部的东西全都摄入到自己内部的潜在心理需求会很强烈,强烈到以偷窃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不管怎么说,偷窃有罪,应该绝对禁止。但个性有时就会以坏事的形式显现出来。大人认为“坏”的事情,孩子却敢做,并以此彰显“我可没像大人说的那样活”。对于这些,我们还是事先了解一下为好。
我的回答和思考:一直以来,我就搞不懂人们为什么要买盲盒,现在总算明白了。追求确定性是内心求稳亦或偷懒的表现,追求不确定性才是内心深处渴望的东西。可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确定的事呢!真实的世界里,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特别是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探索发现未知的世界,而不是在寻求确定性中把自己的心困在无形的牢笼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