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对孩子过分关注是一种焦虑》
文中讲,作者小时候,家里三四个孩子,父母忙于工作,动手洗衣、做饭,根本无暇顾及孩子,而作为孩子的作者打过架,没有完成过作业、小学上课看过《红楼梦》,父母没有去担心焦虑,甚至都不知道,但是最终依旧健康成长的很好。而现在孩子上课扣了一节课橡皮、尺子,父母就怀疑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这种父母对孩子的细小行为都关注、担心、甚至贴标签的行为,作者认为是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我在思考,作者说的对吗?如何理解作者表达的含义呢?
首先,确实是家长过分关注孩子了,为什么,由于孩子都只有一两个,由于家庭教育都认为比较重要,由于孩子的天地变小了,不可能像过去满村子跑都放心。所以家长肯定还是比过去更加关注孩子的,社会环境要求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动态,家校联合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
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关注,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比如打架,家长可以了解孩子为什么打架,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事情的缘由,而不要上去就给孩子贴标签,过度引申打架的危害,允许孩子出现情绪,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这样,父母就不会很焦虑。
比如:孩子小学读红楼梦这样的事件,这件事可以和孩子聊一聊,是否是孩子的兴趣,只是读书的时间不对,给孩子提出来,而不是上去就怀疑孩子“早熟”,给她贴上标签。能在小学读红楼梦,说明孩子理解能力比较强,对男女爱情有懵懂,在高年级也是正常现象,让孩子有些好奇与懵懂也是正常。家长可以在这方面多留意一下,但不要干预。
我想到孩子开学时,老师通知奶奶说要家访,奶奶就想到是不是孩子最近由于我生老二,而有什么思想问题,奶奶一说惹得我也是一阵紧张,“是不是孩子和同学闹矛盾?”然后我转念一想,孩子之间的问题多正常,孩子回来说同学之间的问题,老师不见都能了解,都是在学校常有的,孩子说说,我们认真听听就好,可能是我们想多了。果然,老师的家访内容不过是幼儿园的惯例,孩子在学校表现比较积极、良好,老师想了解一下家庭环境。
对于孩子的问题,我认为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有心、留心,但不要太担心紧张,更不要时时、事事给孩子贴上标签。我们做到心中有数,遇事就事论事,不过度解读,相信信任我们的孩子。笃定的对孩子信任的前提是我们要保证对孩子足够的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不然,很难做到遇到问题,不胡思乱想,不过度紧张。
二、《人生没有技巧,只有笃定的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听完文章我对《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的理解。
作者认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是一种成功。因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是一种自我的实现。
如何实现这种自我实现?
1.寻找自己的优势,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经常反思自己的优势,一时找不到也没关系,那就去行动,在行动中寻找自己的优势,找到之后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不与别人比,而与过去的自己比。与过去的自己比,看看自己的成长在哪儿,自己的进步在哪儿,自己的成功在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