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的一篇文章,被节选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特别注重抓住了两点:一是写作线索;另一个是内容突破。
1
一篇文章总会有一条写作线索,《腊八粥》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就是“粥”,教学时,老师如果扣住这个字,然后,逐一展开,会使整节课显得层次分明,教学思路自然。比如,我是这样扣住这条线展开教学的――
我先板书课题《腊八粥》,然后,让个别学生找出课题中的中心词,当学生找出“粥”这个词时,我接着问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字,你会做什么?个别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吃粥”,还有学生说出“爱吃粥”,我灵机一动,插了一句:如果“粥”没有做熟,你会做什么?有学生急着说“等的吃粥”,这样,我对刚才的回答做了梳理,板书出“爱粥”“等粥”“吃粥”这三个词。
这样,我就让学生按照上面三个词,自读课文,之后,我问:“谁说说作者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作者详写了等粥,略写了爱粥和吃粥。因为全文共有19个自然段,等粥占去了16个。”我当场表扬这个学生善于思考,仔细观察。
我又让同学们回读“等粥”这个部分,找找看,作者的写作顺序又是怎样的?结果,同学们很快找到了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这样,我补充了一下板书――
爱粥-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
这样的线索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思路清晰,也符合生活情理,能够抓住重点。学习一篇课文没有明晰的思路,学生云里雾里的东西乱飘,这样,结果不会抓住作者的写作主题。《腊八粥》的写作线索明晰,老师在教学时如果注重线索的“引导”作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腊八粥》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突破”的问题。教学时,老师必须做到三个突破――
(1)线索突破。上面,我已经说了,对写作顺序必须突破,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得。语文学习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再次思考、再次感悟、再次浓缩。写作线索特别符合日常生活情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又一次的感受到“腊八粥”的熬制过程,特别是食料的搭配。
(2)写法突破。《腊八粥》最突出的就是对话描写,占去了大量篇幅,尤其写八儿时,采取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教学时,老师着力抓住具体语境,启发学生体会。比如,“八儿好像要哭了”“八儿进进出出”“八儿好像要疯了”等等,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突显出八儿等粥时的急切心理。再比如,写到吃粥时,“八儿的小肚子好像一面小鼓,他把筷子摆成一个十字”,这些句子最能突出一个孩子娇憨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课文时,注重写法的剖析,对学生写作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3)思想突破。教学《腊八粥》这篇课文时,好多老师容易把教学重点停留在对粥的等和吃上,往往忽视了对内容更进一步的拓展。我认为《腊八粥》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传承,是一个特别好的典范。腊八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个特别平常的食物,但在作者沈从文的笔下,变得如此有趣有味。除了这个习俗,还有好多习俗,比如纳西族的“棒棒会”,傣族的“泼水节”,还有春节期间的好多习俗,都值得孩子们去重视、去传承。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并且继续发扬光大。《腊八粥》这篇课文最亮眼的就是教学时老师必须开发一个如何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不要低估孩子,认为一个小学生不需要懂得这么多,对孩子点滴灌输很有必要!
总之,语文教学总有一个或者几个侧重点,老师教学时,认真备课,找到这个点,抓住这个点,突破这个点,而不要篇篇课文教学时,弹的都是一个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