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故事新编《女娲》的读后感。
读后感是挺没意思的写作,大部分时候都会有失语的状态。很久之前看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之后,觉得有意思之后,就是若有所思地,慢慢地把它忘记了。
为写作业,只好重新抓回来看一下。
有太多人对《女娲》做过评价,抛开它本身引用的不周山,女娲补天,秦汉朝寻仙山的神话传说和古文献不谈,单是谈一谈鲁迅的视角,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
在传说中,我们敬诵的女娲是有意识地造人,她温柔慈爱,是所有初生的母亲,在天塌了时,也会为了保护子民而补天。
在故事新编里,女娲成为一个无意识的人物。她造人是随意地捏的,她或者说“伊”只是在这片大地上行走,没有什么目标。她的补天也只是“修补起来再说”。她活着,人们说她不着片缕,有伤风化,只有当她死后,人们竖起了旗帜,说自己是女娲后人。
西方文化的神,含有丰富的人性,他们长寿不老,有神力,却和人类一样会犯错,有时违背伦常,有一己私利,甚至彼此陷害。而在东方神话故事中,神总是充满了神性,他们一心为人类谋福祉,而罕有人性的,他们的似乎就是为了人类而活。神话的不同偏向,正应证了不同文化的差异,鲁迅富裕了女娲人性,在文学上便是反常理的视角突破,让人觉得新奇,也给了女娲更加立体的塑造。
不管是现实社会还是文学创作,我们容易给他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创作时便容易出现标签化的人,如果她是一位母亲,她可能会是一个友善的母亲,严厉的母亲,无私的母亲,但她永远是母亲,可是生活里,这个母亲必然也是一个女儿,是一个女人。但在母亲的标签里,她没法撒娇,没法性感。
因此改变视角便是一件重要的事,能让人物变得具体,首先便是抛除“女娲是造人神”的刻板印象,想象如果女娲也是一个人,她会怎样去创造生命。写作者便像女娲一般,有时无意识地,有时有意识地创作,写作者的人格和思想便会从文字中,从自己创造的生命中体现。
我们能从女娲看到鲁迅的革新意识,看到他对国民麻木无知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读者,也能从我们创造的故事角色里,看到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他人的认知。转换视角,以更全面的目光看世界,看他人,看自己创作的世界与角色。
我想,这便是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