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就是开枝散叶。人的成型,就是生命从受精卵分裂成几十亿个细胞的过程。心理学所谓第一、第二“反抗期”,本质就是独立。
孩子的独立都是从说不开始。说不,是人的权利。这个“不”,无关真理谬误,它包容各种探索和错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发育起来的,所有的能力都是这样发展出来的。
第一次听到孩子说“不”,父母心惊肉跳,感到挫败,那种“孩子靠我活着”的自恋,成就感,价值感,骤然碎了一地。体验尽管如此,真实却是,孩子的独立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价值和成就:他活了!我把他真的养活了!
2014年9月5日成立的《桦友会》,当年至少20多个群,极盛时期,500人大群10个左右。作为会长,我注意到满足需求是发展动力,就请各群主把他们自己的行业职业作为各群主题。分化就是深化,深化就是分化。各群的深化发展自然带来独立的要求,结果就是各自分头发展,挥手道别。
看到那些在《桦友会》发迹发展壮大的微商,我至今给他们点赞,真诚希望他们发展得健康顺利。经过《桦友会》平台并汲取全面滋养,你成功了,这才证明《桦友会》是一个有价值的平台嘛!
社会组织包括企业或微群,发展到某个阶段就像父母,需要转变心态,不能抱着成年的子女不放,不能要求成年的子女压抑需求来扮演儿童。必须接纳认可子女独立发展,不管他以成人之平等理性、承担责任的姿态,以自由儿童之感恩回报、令人感动的姿态,还是以逆反儿童之叛逆受伤、一味斗争的姿态,甚至以指责型父母之罗列罪状的评判姿态。脱离残缺共生,放手,是硬道理。这是父母在子女发展中的个人成长必修课。对于子女而言,父母控制的成功,付出的代价,就是子女独立的失利。
另一方面,子女的真正独立,是以承担自我责任为特征,而非劫掠父母,回避责任。
分手之时,总会给双方带来某些困扰。困扰常常来自观念而不是现实。分手困扰可能来自观念里认为合作是好的,分头发展是不好的,由此产生内疚自责或指责评判。有一种人格适应类型,可能会把携父母资源而离开父母的内疚自责,投射为对父母的抱怨指责,以此维持“要完美”,这一点值得自我觉察。现实是,合作一起发展是好的,分头各自发展也是好的。不同的选择各有千秋。
其实,各种主题的微群,都是因为满足了某种需求饥渴,才兴盛的。同时,需求已经满足就不再饥渴。因旧的需求饥渴而汇聚一堂的人,也会在微群因为新的需求饥渴发生多重汇聚,甚至产生新的主题微群,发生分蘖或独立。
想一想,每一个大家成名,都是靠着不止一个弟子的成功。每一对父母成名,都是靠着儿女独立的成就。你说是不是?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据说毛泽东接纳分裂的时候,会说这句话。接纳是改变的开始。改变是成长的过程。对人的一生而言,成长才是基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