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想过一种快乐的生活。参加工作后,前辈经常教导我们要做优秀的人。而我想优秀的人,首先是对自己要求优秀,并且持续的优秀。我不是,我只是一个快乐的人,我不知道优秀和快乐是不是兼容,我相信是,只是看到的人不多。
比如吧,考试,大家都有个目标,没有目标,老师都要给你定个目标,好像目标就是动力的来源一样。还比如跑步,别人问我你可以跑多少圈,我说800米。我只跑过一次800米,那是在大学时期体育测验时,我知道我能达到,我就再也不跑那么多圈了。剩下的跑步,我都不知道跑了多少圈,就是想只要不累趴下,能跑多久是多久。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我很喜欢。我证明有这个能力就可以了,我可不是一个爱坚持的人,不仅如此,我还特别的爱放弃,一旦当我有这样的认识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件东西,不是我的真爱。
现在我处在一个优秀的群体里面,这里有高级讲师,有好多中级讲师,这一度让我觉得自己奇笨无比,幸好我心态好,又不跟别人竞争,而且我开始调查身边优秀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解决我长期以来的困惑,他们为什么那么聪明?
然后我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
1、成绩好是天生的。有些人就是擅长考试。以前老师常常说(特别是我高中班主任)“在同一个教室,为什么人家就学得好,你就学不好?”老师,您不知道答案吗?老师在当学生的时候有没有问自己这个问题呢?为什么和您同一个教室的同学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科学家,而您考了二本的师范大学成为一名老师呢?父母总说,同样是在一个地方长大,为什么别人的小孩成绩总是比你好,父母不知道原因吗?因为小孩的父母不一样啊,基因不一样啊?显然我很恶毒,基因决定论暴露无遗啊! 2、天分、认真和努力。在成绩的作用中是三个级别。每个班都有不学习而成绩好的同学,那是天分;还有认真学的,天分一般,上课认真学,下课认真耍的;其次还有努力学的,属于死记硬背的那种;而我是第四类,耍着学,而且耍的还很不成功,既没有耍到朋友又没搞个乐队什么的。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才华,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多元化,发现这些才华,不适合读书的就不用读书了,搞你擅长的东西去。当厨师不错啊,理发师也不错嘛,甚至是酒吧驻场歌手也不错啊。看看湖南卫视举办的“想唱就唱”,现在好多明星以前就是酒吧驻场歌手呀。当然光我有这个想法还不行,社会(家庭和学校)也需要对成绩不好的、或者不那么好的同学给予关爱给予包容,帮助他们找到他们所喜欢的、擅长的事情。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嘛。
是我们忘记了初衷吗?我记得堂哥(清华研究生毕业)有宝宝的时候给我说,我以后才不让小石头上什么补习班呢?我希望他快乐的成长。结果,后来,小石头侄儿不是在学校就是在补习班,或者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这让我不禁的想起一首歌:”谁能告诉我,是我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尤其是80后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成长经历:父母经常抱怨张家的孩子比你成绩好,李家的孩子又比你听话等等。特别是在读书时代,比较的标准太单一了。难道读书不好的小孩,就不是好小孩吗?就只能坐在教室的后面吗?成绩不好,就不能吃雪糕?得不到奖励了吗?
标准本身并不让人讨厌,单一的标准也不影响世界的多元。讨厌的是用单一的标准比较并且对他人下定论、贴标签。聪明的小孩就读书好了、科研好了,世界需要你们。读书不厉害的,自然有他们的秘密武器,世界也需要秘密武器。
突然想到甲壳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的一句话。
他说:“老师问我长大想做什么?”
我说:“快乐的人。”
老师说我不懂问题,我告诉老师,是他不懂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