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是幸运的,遇到了很多愿意帮助他的“贵人”。先说说张方平,不仅本人很欣赏苏氏父子,而且主动将他们推荐给文坛领袖欧阳修。我们知道张方平与欧阳修因为政见不同有个人矛盾,但是看到苏轼自信刻苦,聪慧狡黠,完全不顾及和欧阳修之间的矛盾,极力向欧阳修推荐。在对待优秀人才,这两位官场大腕态度出奇一致,这从一个角度这说明在北宋时代士人爱惜人才的态度。这是苏轼的幸运,他赶上一个好的时代。若没有这个先决条件,苏轼能否顺利出世,能否顺利走上文坛的高峰,都是未知数。

欧阳修对苏轼的奖掖和提携,可以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给副考官梅尧臣写过一封信,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欧阳修在与儿子在下棋时说:“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语载朱弁《风月堂诗话》)当时的苏轼,不过而立之年,仅仅有几篇文章流传,在这样的情况下,欧阳修给予他如此之高的评价,其实就是在为苏轼铺路,这样的气度让人钦佩。从古到今,这样真心爱才、识才的人并不多见。可见,苏轼的成功与这个良好的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我想我们应该感谢晏殊,因为他的独具慧眼,旷达渊博,才有了范仲淹、欧阳修这样一批北宋大文豪的活跃。
先讲个故事,苏轼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命题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论述古代君王奖惩赏罚都是本着忠厚宽大的原则。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一定是文章要写的好,可苏轼就因为文章写得太好了,得了第二名。大家一定很好奇吧,听我简而言之吧。这次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官,阅卷的时候发现了一篇见解独到深刻,文字质朴自然,笔力稳健通达,隐隐透出一股大家风采,当即决定给第一名。可是北宋考试为了维护公正,都是把考生的试卷抄一份给阅卷老师,这样无法从自己辨认是否是自己的熟人的考卷,欧阳修觉着这文章写得这么好,只可能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的杰作,其他人达不到,这才忍痛给了第二,谁知闹了一个乌龙。虽然可惜,不过这也为欧阳修和苏轼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家一定想知道苏轼写了什么吧?取其中一段:“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皋陶本是舜帝任用的法官,后被大禹举荐为继承人,怎么到这篇作文里成了尧帝的执法官呢?欧阳修就问苏轼这典故出自哪里?苏轼顺口说《三国志》孔融的故事里。欧阳修回家爬高上低在自己家的书架里翻,把有关孔融的那一部分细细阅读,没发现呀?更纳闷:我这也算是博览群书了,怎么还没这个毛孩子读书多吗?这过几天又问,苏轼只好老实交代,大家听苏轼怎么说的:这是我想当然编出来的。当年曹操灭到袁绍,把袁绍的漂亮儿媳妇上给自己的儿子,孔融对此不满,就说:当年武王伐纣,就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忙问此事典故出自哪里?孔融说:想当然罢了,今天能有此荒唐事,古代肯定也有。我想,尧帝为人宽厚,司法官非常严格,想当然,自然会发生这样的事。这换到今天,这胡编乱造,治学态度不严谨,不得一顿训斥吗?人家欧阳修逢人就说:苏轼这个人真是善于读书,善于运用知识,以后写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这不是胡编乱造的,杨万里在《诚斋诗话》里有记载。欧阳修给梅尧臣写信也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后来给自己的儿子还说再过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这得要多宽容苏东坡呀!
在当时骈文盛行的时代,欧阳修能“众里寻他千百度”,一眼认定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才得以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为我们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传奇佳话。

苏东坡的名气之所以大,一言以蔽之:人见人爱。为什么人见人爱呀,因为可爱呀。爱上苏子瞻,始于才华,陷于旷达,衷于人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