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创意之旅“心灵对话•写作”小组第13篇文章)
(1.17)转变
多年前第一次见王翔的时候,是我所在的公司在蓬蒿剧场做影像节发布会。当时活动结束后一些朋友聊天,他在场,爆粗口,抨击GCD,像个顽固的老愤青。那时候会拿我所相信的那些真善美的规条去评判他,比如缺乏智慧,缺乏温暖感,人格偏激有缺陷,等等。说实话,很不待见他。
四五年后再见他,似乎他并没有变,说话还是那么糙,依然动不动就说操(Fxxk),依然强烈地抨击我D,但是我听着有点不同了:他说的那些话不再那么刺耳,尽管那些粗口还是让我颇感不适,羞于回应,却对这个人有了更靠近的一些理解和感觉。似乎能够理解这个人非常丰富而鲜活的生命力,一种本身自带的戏剧性,却又有正邪混杂的带着砂砾感的质地。磨手,却也刺激。
你会等待他的嘴巴里冒出来一些经典的表述,虽然听起来有点不正经,语不惊人死不休,却又有穿透性,仔细听的话,发现其实他在很认真很严肃地说一个东西。他说,艺术追求的不是低级的趣味,而是真诚、善良、温暖和灵动/灵性。他所选择的戏剧,也必须要符合这几个标准。我突然想,我们看起来千奇百怪甚至天差地别的风格的艺术家,也许,他们内在想要的是同一个东西,只是不同的面向而已。我不应该被表象迷惑,应该穿透这些表象,看到更深处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