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亲子教育?
刚过去的国庆大假,恰逢又一年诺奖季和儿子生日,如何有质量地陪伴儿子成长的“魔怔”又周期性附身了。
跟着唐诗去旅行,带儿子去诗仙故里,追寻李白青少年的成长印记。
撒欢成都版“纽约中央公园”,试飞儿子的生日礼物——玩具无人机。
泡在书店,让儿子翻读自己喜欢的绘本。
窝在沙发里,一家人口追剧《老爸夏令营》、《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
在陪伴中,熊猫村村长愈发笃信:未来二三十年的智能世界,儿子这一代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远超过我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能给儿子最好的养育,就是让他学会做自己。
而刷屏朋友圈的本庶佑以及其他26位诺贝尔奖日本得主的人生经历,教会了我,同样不得不面对应试教育,让孩子学会做自己,家长原来确实可以这样做——
跟孩子做朋友,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和美好的童年,引导孩子从小保持独立自主、养成阅读的习惯、接触自然,培养孩子探索的勇气和好奇心常驻以及幸福能力。
1
停止以爱伤害的养育,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这些天研读27位诺贝尔奖日本得主的经历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有着相对温暖的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诺贝尔获奖者成功的首要外在条件。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生活在书香之家,他的父亲是个开明的人,不像其他日本家庭那样硬要孩子遵命选择职业,而是谆谆诱导汤川秀树自己去抉择未来。
1935年7月12日,日本山梨县北巨摩郡神山村一农家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取名大村智。
在家里,大村智还有4个兄弟姊妹,他们从小就恪守着“天明就不要闲着”的家规,从早到晚帮家里干农活、做家务。
祖母总是教导“无论如何都要想着别人”,耳濡目染,这句话成为了大村智的座右铭。
按日本传统,长子大村智理应继承家业,一辈子修地球。
但初中毕业时,父亲对大村智说:“如果你想念大学,你就去念吧。”
于是,大村智去三本山梨大学念书,逐步走上了科研之路。
1975年进入于日本北里大学任教后,大村智长期从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其研究发现的avermectin(阿维菌素)被誉为20世纪自青霉素发现以来对人类贡献的最重大发明之一。
2015年,80岁的大村智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跟其他26位诺贝尔奖日本得主相比,大村智的童年相对普通,但是正因为有个温暖的家,父亲能真正理解他心里小小的需求,支持他成为了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观察我们的身边,不少父母沉溺于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能自拔,往往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让孩子的童年不在去学校的路上,就在去培训班的路上。
由于父母干预过多理解过少,日复一日且打着爱的名义的相互伤害中,渐渐长大的孩子或许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却失去了自己生命的色彩,而父母收获的却是一辈子的养育之苦和抱怨。
据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统计,“有温暖的家”是当下四年级和八年级孩子认为人生最最重要事情,有钱有权已不在是这届孩子的主流追求。
有研究表明,一个温暖的家是孩子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温暖的教养方式能减少孩子的孤独感、焦虑等消极情绪,父母温暖的情感能促进孩子合作、感恩、负责任等积极社会品质的发展。
最要紧的是,在一个温暖的家里,父母和孩子都才能意识到,主宰孩子命运的应该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别人;父母才会真正放飞孩子,让独立去处理解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问题,从而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做自己的主人,拥有美好的童年,成长为孩子想要的样子。
2
增加亲子阅读频率,孵化孩子人生理想
从27位诺贝尔奖日本得主的言谈或著述中不难看出,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内在因素,不少人都认为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回忆说,小时候,在阅读了日本知名细菌学家野口英世的传记后,他就立下了要成为科学家的志向。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也说,小时候,他的哥哥和雄常常买科普书籍给他看,其中,大隅良典最喜欢的,是《动物的历史》、《空气的发现》以及法拉第的《蜡烛的化学史》。这些书籍令他深表感动,也启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回忆,“很小的时候,我就从母亲那里接受了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我的身上有着中国文学的遗传基因。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在书店,在朋友圈,熊猫村村长注意到,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么陪孩子读绘本,要么让孩子拿起书本,都希望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这一届家长明白,阅读不仅能丰厚孩子的文化积淀,提高孩子写作和讲故事和写作的能力,还能点燃孩子思维和智力的火花,甚至可能因为阅读而寻找到人生的方向。
未来的日子,熊猫村村长也将花更多的时间,和儿子一起,在家里,在书店,在iPad上,把亲子阅读进行到底。
3
走进大自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独创精神
多篇总结为何日本出了这么多诺贝尔获奖者的文章都注意到,培养孩子对大自然和这个世界葆有一颗好奇心,是这些科学家们走上科学道路的最单纯原因。
那如何激活孩子那颗满满的好奇心和独创精神?
你或许已经知道了答案,就是随时约上身边的辣妈酷爸们,去大自然里去社会上遛娃。
没有孩子生来不爱草地、树林、池塘、小溪、野花和小动物,如果孩子漠然,那是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对童心的扭曲。
周末,节假日,带着孩子走出城市,走进自然,怀揣一个好奇的心,在大自然里做游戏,让孩子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去探索未知的大自然。
这不仅是与孩子共享自然,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还能对孩子稚嫩的心灵进行爱抚和陶冶,以及激发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和大自然保持一颗永不停息的好奇心。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读小学的时候,由于其父到山口大学任教授而一同搬到了日本山口县生活。在这个水产大县生活的日子,本庶佑开始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探秘自然、拆解、重组家中的手表、收音机算是常事。“做研究不仅仅要埋头苦读。阅读和记住那些论文是不会造就一个好的研究者的。要通过好奇心来自我驱动,且要有勇气面对挑战。在我看来,这才是科学的起点。”本庶佑曾说。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曾说,他一生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立志研究化学,源于父亲带他走进社会。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尼龙丝让他觉得“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学。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者江崎玲于奈也曾说过,“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2016年开始,熊猫村村长带上儿子,跟着熊猫去旅行,先后去过都江堰、宝兴、崇州等熊猫县的多个熊猫村。
未来,熊猫村村长计划给儿子邀约一批批的小伙伴,组成熊猫童军,跟着熊猫去旅行,打卡川陕甘3省51个熊猫县198个熊猫村(野生大熊猫分布乡镇),通过一套具有挑战性的自然教育与幸福能力课程,在做中学,培养儿子及小伙伴保持强健的体魄、为活出最好的自己做准备以及承担公民责任。
上个月,在朋友圈看到高中同学,发过一段很契合这个话题的话,分享如下,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
最优秀的父母,是最会带着孩子玩的父母。
带孩子散步、旅行、博览群书,孩子会在自然中观察虫居、鸟鸣、草露,感知山、海、云、雾之美,在书中拓展眼界和胸怀。
从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润,被书香熏染的孩子,兴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会沉溺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延伸阅读
诺贝尔奖日本得主大盘点
1949年,汤川秀树,物理学奖。
1965年,朝永振一郎,物理学奖。
1968年,川端康成,文学奖。
1973年,江崎玲于奈,物理学奖。
1974年,佐藤荣作,和平奖。
1981年,福井谦一,化学奖。
1987年,利根川进,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4年,大江健三郎,文学奖。
2000年,白川英树,化学奖。
2001年,野依良治,化学奖。
2002年,田中耕一,化学奖。
2002年,小柴昌俊,物理学奖。
2008年,小林城、益川敏英,物理学奖。
2008年,下村脩,化学奖。
2010年,铃木章、根岸英一,化学奖。
2012年,山中伸弥,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物理学奖。
2015年,梶田隆章,物理学奖
2015年,大村智,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大隅良典,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8年,本庶佑,生理学或医学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