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准备面试?八个字:“投其所好,巧妙包装”。什么意思呢?原因就是所有的面试官都是人,所以你要学会利用一些人的固有局限,达到自己的目的。什么样的局限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认知不协调。
什么是认知不协调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知行合一”,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知”就是认知,“行”就是行为。一般我们认为,没有好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还没到,所以要提升观念。但今天我们要知道的是:
1.有“知”不一定有“行”;
2.不一定靠改变认知才能改变行为,其实先改变行为也可以反过来改变认知。
1.有“知”不一定有“行”
用霍桑实验里有一个主导人物——哈佛商学院的大教授梅奥的故事来说明“有认知不一定有行为”的认知不协调。
梅奥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说是非常透彻了,但你能想象他的人际关系如何吗?他的人际关系混的不好。
梅奥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自以为是、嫉妒、羡慕、恨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也是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
以往的管理学,是用理性的角度来看人的,但现实世界中人并不是理性的,而是有着天然的局限性。
这种情况我们身边的人常有,我们都会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努力做到,但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是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做不到,但自己并不觉得自己没做到,他们会认为自己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好,这就属于认知不协调,有认知,但却没有外界公认的应该有的行为。
2.改变行为可以改变认知
有时候领导管理下属常常会说要改变观念,不换脑袋就换人,什么意思呢?他就是希望让你用他的观念去实施你的行动。在现实世界中,不仅态度、观念会影响行为,其实行为也会反过来改变态度,这就是第二种认知不协调。
大学者阿伦森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要一个人喜好某件事情,你不妨先引导他去做这件事情,等他做完之后,他就会自己找理由说服自己做这件事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这就是利用人的认知偏差的第二种现实结果。
回到刚开始提到的面试问题,建议你充分地利用面试官的认知不协调。因为面试官也是人,如果面试官最开始建立起了对你的好印象,那接下来他就会自己去寻找证据来支撑他的最初印象,所以你一定要让面试官先对你有好印象,让他发生这样的一个行为,这是要点,因为一旦他有了这个行为之后,他再听你讲话的时候就会寻找支撑他这个判断的证据。
所以面试的最优策略是先讲价值观,后半段的时候再强调你的能力,在面试别人的时候不要玩“先介绍一下自己”这种惯常的热身,原因就是人极其容易落入认知不协调的陷阱。
人通常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所以会感觉有自己参与的活动更有积极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