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为人粗野好勇)问:“闻斯行诸?”(听到就行动起来吗?)(斯:则,就。诸:相当于“之乎”)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
冉有(孔子的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孔子的学生,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办事退缩犹豫),故进(促进)之;由也兼人(胜过他人;能力倍于他人。此处可理解为:胆量过人,办事急躁,故退(抑制)之。”
《论语》中的这段文字记录了孔子和三个徒弟对话,他们分别是:勇猛好斗的的子路(仲由);个性胆小的冉有(冉求,字子有);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对于不同学生的同样问题,孔子解答不同。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情、品质给予了不同的教育。
其实,教学本身就是“对话”,课堂教学更是对话的一种打开方式。
首先、得如孔子那样,了解学生——
“你想要什么?”
“我该以怎样的方式给你,你才可以接受?”
“ 我给你的是你想要的吗?”
其次、课堂教学是基于文本的对话
课堂之中,师生对话基于文本,在文本的共同研读、探讨中,彼此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学生的语言渐渐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起来。
另外,基于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在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往往被我们忽略!学习伙伴之间因为思维碰撞而产生的对话才是极端重要的!而且课堂里要凸显孩子们之间的对话,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一改课堂主角的地位,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只有这样,才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写下这段文字后,我的心中有些许豁然,因为空中课堂特有的不可避免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我的课堂变成了“一言堂”(我一直在孜孜不倦改革的“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又被打回原形)好悲伤,好无奈……在这样的客观条件限制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个难题!
好在,春天已经在在不远处招手,正常的线下教学正在不远处向我招手!我一定会继续坚持课改!那就是凸显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要作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