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中出现的动物细细数来约有65种,大概能分为走兽、飞禽、鱼鳖、虫豸四种。其中马、凤皇、龙出现次数占比很大,马还分为马和劣马。
在《离骚》中“乘骐骥以驰骋兮”的“骐骥”便是好马、骏马,用来比喻贤臣。在此“我”甘愿做美人的前驱,也是间接的表明屈原自己愿为楚怀王鞍前马后。与《思美人》中的“勒骐骥而更驾兮”中基本意义相同,但《思美人》以思楚王始,以思彭咸终,此时屈原已经历过多年的遭难受罪,在此把骏马重新套起,是想表达自己明知前途艰险,却不改变自己原来方向,一直向前走的决心。
【书林伐檀】《楚辞》动物小札在《卜居》中,“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说应该与骏马并驾齐驱呢,还是跟劣马亦步亦趋?通过对“骐骥”与“驽马”二者的选择,鲜明的表现出了屈原不愿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不甘心就此融于那浑浊不清的世界。与此相似的用法还出现在宋玉《九辩》中的第五、第十章中。(《九辩》的分段,古来有八、九、十、十一等几种,这里采取王逸与洪兴祖的意见,分作十一章)
第五章中“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作者指控“时俗”,推开骏马不去骑,驱赶劣马上了道。下一句“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让我们联想到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悲叹,也可以看到楚辞中用骏马比喻贤才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篇章的后面连用三句含“骐骥”的句子主要凸显了骐骥的高洁,它不会违心屈志,以此表明抒情主人公不趋时媚俗,随波逐流。在揭露世道黑暗的同时,把自己闪光发亮的品格展现出来。骐骥意象在第十章中也有出现,“乘骐骥之浏浏兮”“国有骥而不知乘兮”中抒情主人公还是以骐骥自命,埋怨国君不能对自己加以任用。
【书林伐檀】《楚辞》动物小札与骐骥意象同等重要的鸾凤意象也在《九辩》中出现多次,“谓骐骥兮安归?谓凤皇兮安栖?”“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餧而妄食”中骐骥与凤皇都是表明抒情主人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决心。而且《九章·涉江》中的“鸾鸟凤皇,日之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九章·怀沙》中“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每组都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意象,用以揭露社会现实的转折颠倒。如果说凤皇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那么“鸷鸟”也就是雄鹰便是现实中的百鸟之王。不过书中只在《离骚》中出现过一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不与凡鸟在一起,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它具有卓然不凡,君临天下的王者风范。
【书林伐檀】《楚辞》动物小札《楚辞》中善用对比,有“骐骥”便有“驽马”,那么有“凤皇”便有斑鸠、鸩。鸠、鸩等在楚辞中出现,比喻心地奸诈的小人,在屈原与楚王之间作恶的佞臣。《离骚》中说:“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鸩为中国传说中的鸟,羽毛呈翠绿色,有毒,置于酒中便为毒酒,故有成语“饮鸩止渴”之说。鸠是斑鸠,此句中屈原对斑鸠的形容为“恶其佻巧”。但在后世民间文化中,斑鸠还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董楚平先生的《楚辞译注》中译为伯劳鸟,但其又名杜鹃鸟。它于春末之时鸣叫,所以它的鸣叫给人以迟暮感。这两句是说,我害怕子归提前鸣叫,使各种花草都失了去了芳香。诗人往往在怀念故乡,满怀离情别绪时,最喜用杜鹃这一意象。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李商隐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又名子归,在暮春时节,经常悲鸣不已,叫声凄历,甚至叫得连嘴都出了血,似乎在叫“不如归去”,听者无不为之动容。离家在外的人听此叫鸣会更加思念家乡。
【书林伐檀】《楚辞》动物小札人们经常说“伤春悲秋”,如果《离骚》中的杜鹃是“伤春”的代表,那么《九辩》中的燕雁便是“悲秋”的象征。“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这几句写的是秋天所看到的景物,融入了诗人的悲伤之情。鹍鸡为古书上所写的形似天鹅的大鸟,大雁南飞,叫声低沉,并鹍鸡悲鸣,映衬了作者心底的哀伤与悲叹。
【书林伐檀】《楚辞》动物小札先人都爱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九辩》“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通宵睡不着,哀叹蟋蟀之夜鸣。“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徘徊不止独自徒倚啊,听西堂蟋蟀的鸣声传透。作为哀伤喂叹之补充,蟋蟀这一意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是秋虫,它入室鸣叫表示进入天凉岁暮时节。对诗人来说,在凄清的夜晚,听着蟋蟀的鸣叫最易引起对时光飞逝的伤感。小小的昆虫,所折射出的却是人生与自然的道理。
【书林伐檀】《楚辞》动物小札书中还多次出“龙”这个意象,龙一般为神话中出现的动物。《离骚》中多次出现此意象。如“玉虬”、“飞龙”、“蛟龙”、“八龙”等。有学者认为,《离骚》里的“龙”与“马”本为一体,是抒情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世界中坐骑的不同称谓。而且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充分体现了龙与马的这种血缘关系。同样是写马,当诗人要表现出其摆脱小人得势,是非不分的浑浊环境,而超然高举的精神时,便用“龙”“飞龙”“玉虬”的说法,如一般乘驾而言,只起着指示行程的作用,或写在现实生活中的乘车彷徨,或表现对故土的依恋时,则称作马。我们在后世的文学中也能看到此用法的影子。像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白龙马。
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后因南海观世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鹰愁涧等待唐僧取经。无奈他不识唐僧和孙悟空,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后来被观世音菩萨点化,把玉龙的项下明珠摘了,杨柳枝蘸出甘露,锯角退鳞,变化成白龙马,皈依佛门。为什么唐僧骑的马不能是其他神仙变的呢?偏偏是一条龙,是不是《离骚》中龙和马的关系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楚辞》中的很多动物,如“白鼋”、“文鱼”、“巴蛇”等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而其中记载的众多异兽的形象经常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也就会觉得是先秦人民的想象,不是真的存在。而这样的动物大量出现在《楚辞》中使其更添浪漫奇异色彩。
【书林伐檀】《楚辞》动物小札读完《楚辞》后,仅管其中的动物比植物少,但我觉得动物比植物更加生动,更加容易产生联想,因为动物本身就具有灵性和情感,所以更加贴近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