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也可以这样认为,只要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就不缺创作的素材,而缺的是从这些素材中发现“闪光点”的慧眼。
这里所说的“闪光点”是指那些能够启迪人们思想、引导人们进步、激发人们向上的具有积极因素的东西。
下面,介绍一个用“动态法”看平常素材,发掘其中闪光点的方法。
所谓“动态法”,就是指作者在加工处理写作素材时,把那些一成不变的素材,放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里去看待,看看在这个过程中,还缺少什么就合理地补充什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体”,然后,从中发掘出具有“闪光点”的东西。
平时,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我们总觉得它们太平常了,平常得没什么可写的。
比如,有一次,听身边的朋友聊天,他说:“告诉你一个消息,我家对面住的老刘和老杨都去省城打工了,一个到写字楼里干保洁员,一个到郊区帮人种植蔬菜。”
经了解,他提到的这两个人,年龄相差一岁,一个是刘某,四十七岁;一个是杨某,四十八岁。因为年龄比较大,所以才干保洁员和种菜工。再问他,这两人干得怎么样?他说,目前这两人刚找到工作,才开始干,至于干得怎么样,现在还不知道。
就这么一则关于打工的消息,再无其它内容了。这也确实无法写成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里去看待,给它“两下子”(就是让它按照“起因——找工作——结局”完整地“发展”一下,并运用想象力把它“再加工”一下),补足所缺,使之完整,有所升华。这样,就实现了“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说法了。
现在,针对这则“打工消息”做出如下加工处理,看看处理后的这条素材,是不是就可以写成一篇像样的文章了——
一、给这件事设计一个合理的起因:
两人因为公司转型而被裁减下来,为了实现再就业,生活能有新保障,决定外出打工。
二、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合理想象”一下两人找工作的过程,“合理添补”所缺内容:
到了职业介绍中心,工作人员提供了两份符合两人年龄条件的工种:写字楼里的保洁员和郊区菜地的种菜工。
刘某觉得,保洁员工作简单不复杂,没有技术含量,干起来省事,而且写字楼里都比较干净,保洁员的工作也不会太累。所以,刘某抢先选择了保洁员的工作,办好了手续,拿着工作人员给的写字楼地址和联系人电话,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
而杨某却没像刘某那么想,他认为,帮人种菜虽然复杂点,但自己只要听从指导,干好这个工作也不算难事,自己不仅能得到新的锻炼,而且还能学到蔬菜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还有机会了解蔬菜产供销方面的知识。所以,杨某没要求工作人员再给换个工作,而是决定去帮人种菜。
三、给这件事安排一个适当的结局:因为选择的不同,两人的结局也自然不同。
由于杨某忠厚可靠,工作勤奋,虚心求教,在蔬菜种植、管理和协助销售方面,都得到了老板的肯定,而且杨某也看到蔬菜种植行业潜在的商机——绿色无公害蔬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前景广阔。一年后,杨某筹措资金成功加盟了老板的蔬菜种植园。
而一年后的刘某,仍在大厦里当保洁员。
四、结合有些人找工作时“拈轻怕重”,只图“眼前舒服”的心理,在字里行间或渗透或点拨让人们能悟出两点启示:
(1)在选择工作任务时,别人挑选简单型的,我要挑选复杂型的(它能锻炼人,还能学到更多东西);
(2)在选择工作任务时,别人只看眼前,我要看得长远(人若无远虑,事到临头时必有近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