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能让人快速静下心来的书,讲的是印度的一位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不断向内寻求自我的探索之旅、寻道之旅,他出红尘、入红尘、最后在红尘里超脱红尘。
作者是赫尔曼·黑塞,选的版本是姜乙老师的德文直译版,文本流畅有诗意。推荐。
黑塞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这是他的第九部作品,那时一战刚结束不久,黑塞与家人遭受了巨大的战后创伤,家庭困顿,三个儿子被送去寄养,妻子被送入精神病院,他也接受了心理治疗。或许正是这一切,催促着促他去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吧。
1
• “是‘我’,这个谜,让我活着,让我有别人与他人,让我成为悉达多!”
对于“我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应该很多人都思考过。小时候我把“我”定义为名字、样貌、户籍、我的父母是谁,后来在成长过程中还衍生出了很多对这个“我”的不认可,不高、不瘦、不白、不漂亮、不聪明……
直到遇到先生后,才真正学习并接纳了普通的自己,并学会了关照自己的需求。后来学习了玛雅历,发现我的调性竟是自我存在,找到了这个问题困扰我那么久的原因。
“我”是谁?现在的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便是:“我”是这个世上独特且唯一的存在,而且这个存在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当下我的思维、行动的变化而变化,未来的“我”,是由当下“我”的行动和选择决定的。
2
• “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作出判断。”
看到这句话,想到了《有限责任家庭》中讲的边界感。他人,在我看来包含父母、兄弟姐妹、孩子、朋友、同事等等,我们总会把不属于自己的课题、责任一股脑儿揽在自己身上,负重前行,焦虑常伴,忧心这儿、忧心那儿。
这曾是我非常大的课题,出现在生活中、工作中。现在的我,正在学习去分析一件事儿到底是谁的课题,并找到在他人的课题中我该做好什么角色,或陪伴、或支持、或引导,而非拿过来替他人直接解决。
3
• “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的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
寻找自我的过程,或许就是把自己的感性脑和理性脑同步升级的过程吧。我很喜欢的妈妈成长达人子木经常说:找到灵性的自我。
所以,我们在用学、用践行不断武装自己理性脑的同时,可别忘了用放空、旅行、链接大自然、带着觉知生活…去丰富、锻炼自己的感性脑、灵性脑,去为自己下载灵性的、直觉的信息。
4
• “一位真正的求道者,真正渴求正觉成悟之人不会接受任何法义,但得到之人却认可任何法义、道路和目标。”
以前我挺信一句话:听话照做准没错。但是我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永远不可能拿别人的地图走自己的路。
悉达多的这句话,带来的启示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需要有选择、有判断的甄选并应用他人的成功经验,与“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一个道理。同时也要欣赏并认可任何一个优秀人取得成就的方法及优点所在。
5
• “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即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时间被终结,人视过往、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红月说过的:时间是个幻象,跳出线性时间,活出真实的生命。世界上这么多人,每个人拥有同样的24小时,但我们每一天的生命不是指这24小时,而是体验,体验达到了什么样的生命品质。
只有跳出线性的时间,就不会被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所束缚了,我们想活出什么样的生命品质不是由年龄所决定,而是由我们的自身进化而决定。
6
•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悉达多一生都在探索,遇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体验,父母的爱与放手、乔文达的信任和陪伴、沙门的去我与苦修、乔达摩的教义与神圣、迦摩罗的爱与欲、商人的利与堕、儿子的恨与苦、船夫的聆听与开悟……,我们一生同样会经历很多人和事,讲真,长知识、长年龄还真不等于长智慧,需要经历、反思、体悟,急不得。
7
• “我不在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黑塞生于传教士之家,并深受基督、佛教、老庄、精神分析法等影响。让他在不惑之年,以更敞开的心态,去面对、去迎接生命给予的各种体验,并以悉达多的口吻说了出来:心中怀爱,去接受臣服生命之流。
总之,这个充满诗性哲思的小故事,适合每个人在生活一地鸡毛时看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