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水纵横
辛弃疾〔宋代〕
与客饮瓢泉,客以泉声喧静为问。余醉,未及答。或以“蝉噪林逾静”代对,意甚美矣。翌日为赋此词以褒之也。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度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绕屋声喧,怎做静中镜”?“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宋代〕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三,毛泽东的山水诗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赏析: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全词笔调明丽,挥洒自如;节奏欢快,化典无痕。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显得意境高远。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园地中难得的瑰宝。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赏析:诗人用俊逸壮阔、从容飘逸的笔法,为我们展示了庐山凌空欲飞,大气磅磗的千古英姿。毛泽东令诗意与山意浑然莫辨,�双美合一。出句工稳典丽,虚实相间。相传诗人对颈联甚为满意,曾有 “经历者如鱼饮水,冰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之感悟。
四,毛泽东的咏史诗词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赏析:此词风格豪放、气象雄浑,庄而不板、谐而不谑,其历史跨度,纵贯古今,对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予以概括描绘并深刻论述。写得博大宏阔,却又似在谈笑之间,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