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书店遇见“马云”

在书店遇见“马云”

作者: 一只果冻猫儿 | 来源:发表于2015-03-18 23:02 被阅读172次

    很久以前,嗯,应该是2006年的冬天,曾见到过马云本尊一次。

    当时,室友的男朋友的实验室组织去听讲座,问我们要不要同去,听说讲座地点是人民大会堂,就欢天喜地地去了,一路 满心地憧憬着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以至都没有搞搞清楚主讲人是谁。唉,那时没见过啥世面的小毛丫头,就是那么地少见多怪。

    讲座的主题现在已经不太想得起来,光记得幽默的马云分享了一个他的亲身经历:某次,他坐飞机,随意地翻阅一本机上杂志,其中,有整个版面在讲一个企业家,他一边看,一边感慨这个人好牛、好厉害,心里暗想,这是哪位高人?然后,一翻页发现,这篇文章写的主人公原来叫马云。大家善意地哄笑。

    从那个时候,当然,甚至以前,直至现在,马云一直作为一位传奇色彩浓重的名人,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关于马云的新闻、栏目、图书等等也一直层出不穷,尤其是在阿里登陆纳斯达克之后,“首富”“上市”等又一轮的话题更将媒体间的“马云热”升温到沸点。

    图书作为一种慢媒体,这时显示出的是“媒体”,不见得“慢”。逛一逛书店,双目所及,就会发现马云无处不在。抬头马云,低头马云。如果粗略统计一下,就会发现,马云“口述,口才课,管理课,情商课,财商课,人生智慧课,人生经验课,人生信念,创业智慧课,语录忠告,哲学,内部讲话,生意经,经商哲学,商战心路,成功之道”;马云的“对手,朋友,喜欢的员工”;“马云一样思考 李开复一样行动,像马云一样读金庸小说,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创业学马云打工学唐骏,左手马云 右手史玉柱”……马云主题的图书会有上百本之多!

    据说,马云接受采访时回答:“我也很讨厌机场书架里摆的马云谈创业、马云励志等书。至少我觉得自己不是所谓励志的人,我们只是很有运气走到现在。很多书的作者没有采访过我,但就能写出这样的书,我觉得很奇怪。”

    好几家报纸在谈“马云书”现象时,观点大同小异,甚至基本一致——出版人的逐利心态,导致出版“乱象”。如果,我不在出版这个行业,如果,我单纯只是一个读者,看着琳琅满目的“马云”,也许也会愤愤地说,出版人太无良!但是,身在这个圈子,作为一个浅尝个中滋味的编辑,我就觉得其实并非那么简单,就好想替我们编辑诉诉苦。

    能够策划、参与凝结思想和价值的传世之作,即使不是传世之作,起码入自己法眼的书,是每个有追求的编辑都有的梦想,但是梦想离现实的距离总不是一步两步。如果梦想都那么容易实现,梦想也就不那么值得追求了。所以,尽管每个编辑(出版人)的心底都是希望做出叫好又叫座的书的,但是并非只有坚守就能够做出来的。成熟和成长是一个艰苦的蜕变过程。

    专栏作者王路老师,提到过个“杀马特作家”的概念,看了特别有共鸣,安到编辑头上,同样也很传神。他说“作家跟作家是不一样的。五六十年代的作家,改革开放后进入大学,读读尼采和马尔克斯,写写诗,毕业后分配到各个干线上成为文艺工作者,加入作协,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七十年代的作家不包分配了,但遇上了纸媒的黄金十年,熬上七八年,纷纷成为主编。八十年代早期的作家没那么幸运了,只能靠作文大赛或者小说连载崭露头角。最苦逼的,莫过八五后作家。不说他们毕业时房价的暴涨,只说他们赶上了人人都能码字,人人都能出书的年代——互联网时代。他们并非不及学长们有天分,但屁股做不到学长的位置上了。这是命。这一代作家,除非摊上当作家的妈,就只能是杀马特的作家。……杀马特意味着……得走“药药药切克闹”的路线。必须从杀马特杀起,慢慢杀得棱正了,再换造型。”

    对于创作的作家,和操刀做书的编辑,就是这个道理。最初的想写什么,想做什么,必须要考虑受众的接受,了解市场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好作者、好编辑表现在对自己做的每一本书认真、走心,哪怕书架上有很多,但是心心念念地想在众多中作出些与众不同来。身体力行地把清高者眼中的“媚俗”转变成做大众欢迎、喜爱的书。

    在读小说《巨流河》时,作者讲述到时与潮书店,写道“当年敢译书出版的,多数是中文根底深厚又研究西方文学的文学界、教育界人士。在电视出现前的岁月,出版界没有生存的威胁,彼此竞争亦不大,出书是唯一能出头露面的方式,可以建立真正的社会地位。出版界的编辑者都有相当高的眼界与权威,不屑仅以销路为考量。”感叹那时真是做编辑的目下无尘的好时光!

    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市场意识成为编辑最重要的素质。编辑的成功有很多种,但是不管哪一种,最大的公约数就是做的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读者的认可,意味着用钞票投票,意味着市场,意味着生命线。编辑的头脑中时刻得有一盘账,成本、销量、利润,一串串的数字。一本作为产品的书,从文化品位和市场表现两个维度来说,无外乎这四类:有品且畅销的,没品且滞销的,有品但滞销的,没品又滞销的。撇开一本书自身的运气,单看作者和编辑的努力,不论哪种,能够有读者以掏腰包为之投票的,都算产品意义上的成功了。

    一位出版前辈在传授选题策划课经验时,说了一句令我印象很深的劝勉:“不要以编辑自己的偏好去策划选题,要更加接地气,才能离市场更近”。在豆瓣上,看到一位编辑和一位读者吵得好热闹,读者说这本书我一点不喜欢,甚至有点厌恶;编辑说审美需要敏感度和接纳力。我苦笑,想即便编辑可以清高地说读者审美不够,但是,读者可以不买。是不?

    话说,某天我回家发现桌上有一本《马云:我的世界永不言败》。我一直想知道这样的书都卖给谁了,原来我家的小马哥就是其中之一。我怀着好奇地心情“采访”他:“你为什么买这本书呢?”他也没停下手里的事儿,漫不经心地说“正好阿里上市,二三十块钱,就随便看看呗!”。听到这个“随便看看”,我长舒一口气。

    “怎么了?”小马哥反问我,我笑笑没有回答。彼时,想起某次活动中,台湾如果出版社的总编辑王思迅老师说的一句话“编辑要在表面上似乎被数字管理驯服,其实心底一定有一种反抗的姿态”。

    PS:关于为什么被瞧不起的那些书为什么有销量,文章中没有细讲,正好同事发给我一篇马伯庸的文章《我们都在努力做风雅之人,却在不经意间暴露出俗人本质》,看了会秒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书店遇见“马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y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