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个非常平常的日子,在随州擂鼓墩发现了一座古墓。那个时候没有谁会想到在这片土下,会出现一个来自千年前的传奇。
一截木板在墓中的积水中若隐若现,在场的考古队员们谁都猜不出这截木头是做什么用的,当抽水机慢慢把积水抽干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钟架。在这个钟架上挂着的是一个个完好无损的编钟,虽然泥水和千年的岁月让整个编钟看起来沉旧无比,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青铜器的厚重与古朴。
编钟最早现于商代,起于西周而兴于春秋战国,在那个时候,人们不仅有了传唱的诗与经,还有了乐与舞。随州出土的编钟据考证年代为公元前400多年,那个时候正是战国时期。这座古墓的墓主人叫乙,是曾国的国君,故称曾候乙,这套足有六十五个的编钟也就被称为曾候乙编钟了。
编钟属于打击乐器,音色清脆响亮,当配以鼓、琴、竽等足奏出天籁之音。在历史文献上曾记录过“一钟双音”,在曾候乙编钟没有出土之前,并没有谁真正了解什么是“一钟双音”,北京故宫的金编钟没有双音,奏响东方红飞向太空的编钟也没有,一钟双音的记载只存于年代久远的历史书籍里,对所有的人来讲只不过是一个传说。
“一钟双音”却在专家们敲击曾候乙编钟时意外地出现了,编钟可以敲出两个跨三度的音,听到那一钟双音的声音,谁都感到骄傲和惊喜。历史学家从战国时的经济方面给出了为什么会有“一钟双音”的原因,因为在战国时期,铜是很珍贵的,如果编钟需要两个音必须铸造出两个编钟,为了节约铜这个金属,聪明的工匠们便想出了这个“一钟双音”的办法,而这也恰恰成为了音乐乐器上的一次创举。
在美丽而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尽管战国时战乱纷争,人们还是热爱着和平,坚信着仁义。在曾候乙的编钟里,人们发现了一个馎钟,这个馎钟上的铭文告诉大家,这个馎钟为楚惠王所赠,他希望曾候乙永世享有这美妙的乐声。战国时候,楚国是大国,楚国的国君为什么要送给这个小诸候国国君乙这件礼物,为什么只有曾国这个小诸候国能在强楚之下生存?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到现在读起来都让人感叹的故事。
楚惠王的父亲楚昭王,因被吴国带兵攻入国都后逃往曾国,吴王一行一直追到曾国,要求曾国国君交出楚昭王,曾国国君断然拒绝,原因只有一个,曾国与楚国一直交好,怎么能出卖友邦?正是因为这样一段情谊,才有了曾楚两国的交好,也才有了楚惠王送于曾候乙这个代表友谊的馎钟。
无论在什么时候,真诚和友情都是人世间最大的财富与珍宝,当曾候乙编钟奏响时,从那乐曲声中似乎也听得到对和平的歌颂,对美好的追求,对友情的珍重和对仁义的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