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黄溪寺记
【合肥 林家俊】
吴山古镇旧时多庙,惟此称寺。寿州志云:“黄溪寺在吴山,乾隆十四年重修。”诸耆旧又曰:“灾毁于洪杨之变。”
隋开皇五年,庐寿两州开驿路,以此地绸桑发达,民裕风朴,故曰桑科铺。合肥、安丰两县毗境溪流,水盛则潴留,溢入阎涧;蒸耗则辍流,泥泞阻隔,当此要冲,乃建凤凰桥,车马人流,从此通达。
传者曰:黄溪之名源自唐末,吴王潜时常来此消夏,人称王溪。四传至王溥称睿皇帝,追杨行密为南吴太祖。后李昪僭位,是为南唐。乡人怀吴王之德,而黄与王声相迩,且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原夫黄溪寺肇建,当后周之时。显德三年,世宗柴荣征伐淮南,下诏安抚杨氏,昪之子璟闻之,乃绝杨族。困寿州之际,赵匡胤有感吴杨绝于南唐,而守将刘仁赡之父金为吴王旧部,遂命庐寿都招讨使李重进为之俎豆立庙,以藉名望,号召吴民。至赵宋坐朝,遂扩为寺。
明隆庆六年,胡松、黄龙同建大圣庵,与黄溪寺相依伴。清康熙三十二年,李天馥返乡丁母忧,捐修瑶英禅寺,嗣后,众姓香火更改,黄溪寺渐至倾颓,遂于乾隆十四年鸠工庇材,补缺葺损。清嘉庆二年,大圣庵因风雨有损,令领修纠首住持僧秀,匠人苏万顺、韩士成重修,转而为吴山庙,物换星移,黄溪寺栋宇渐废渐圮。咸丰七年,苗沛霖诱杀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两军对峙,遂为烬毁,不复闻梵音。
公元二〇一九年十月七日,适长丰县诗歌协会与黄溪诗社雅集官府人家,因言旧事,感于诸君关切,刘安红君更言王坟之南二里即黄溪,旧时有塔有寺。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