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农业经济管理到人大新传第一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从农业经济管理到人大新传第一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作者: kaopress | 来源:发表于2019-03-26 09:49 被阅读0次

    本文约7166,阅读全文约需15分

    英语复试面试时,老师问我:“你准备这个考试花了多少时间?”老实说,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时间长了,它似乎已经变成了类似底色的东西,隐匿在各种事物的背后,只有被问起的时候,才像被蛰了一口似的反应过来——一整年时间悄然已过,而我却还不知道自己握住了什么,是在上一个春天就种下的花吗?好像也不是,我收获的似乎要比这个多得多,多到我人生第一次萌生了这样强烈的念头:我不能输。

     

    先向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们介绍一下我自己:大家可以称呼我“金鱼”,本科人大,农业经济管理跨考传播学学硕,数学晕厥症患者,深夜出没的码字匠,经常就着北欧金属乐和硬摇滚写故作深奥的故事。当然我在写作方面并没有什么才能,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去做了,并且坚持了十年。考研选择传播学,也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而已。

     

    暮色下的明德广场

    考哪里?

    当然考人大啊,人大的传播学是最好的,我不考这个考哪里啊?不然亲再推荐一个学校呢?

    你考虑过人大传播学很难考吗?

    我觉得我能考上。

    要是考不上怎么办呢?

    怎么可能考不上呢?我那么喜欢传播学,怎么会考不上呢?而且它又不考数学!总不会比数学还难吧?

    为什么你喜欢就一定会考上呢?

    我觉得我能考上……我那么喜欢它。不是,你怎么老是觉得我考不上呢?


    喜欢是一种病症,无视一切、用爱发电,并且将达芬奇永动机的梦想也变为现实。报录比是啥?跨考是什么?根本没研究过,没在怕的,我觉得新闻专业的考生也不比我有优势呀……那些理论又不难,识字的人都能读懂的吧?抱着这种极为单纯和天真的想法,我在对新传考研完全没有清晰认知的情况下开始备考。

     

    那时的心态真是天真狂妄,现在想来甚至觉得当初懵懂无知就敢轻松说着“有什么难的,我一定能考上”的自己有些傻得可爱,就,不知天高地厚的。

     



    金鱼的“明德漂流”记


    既然已经许下如此豪言壮语,那必然要开启学霸模式,早七晚十一,天天图书馆,夜夜小台灯,争分夺秒学习知识。


    这都是以正常人的想象力能想到的合理的剧情展开,然而问题就在于,我好像从来就不习惯为一个什么东西去拼命。因为我时常中二病地觉得自己有必要维持一种孤高优雅的状态,决不能为任何事争得头破血流、低到尘埃里,如果一个东西需要用这种方式取得,那我可能也无法长久地拥有它。这种“是我的就是我的”的思想,大概自我的少女时代就伴随着我,源于我的自负,而一路的好运,似乎也助长了这种怠惰。


    所以回望我的考研经历,既没有什么热血的涌动,也没有什么眼泪的决堤,反而只是在日常中加入一条“找个地方学习”罢了。

     

    然而就算是“找个地方学习”这点也很难做到,因为从大三第二学期至大四第一学期末,我一直处在有课的状态,暑期有专业实习。所以去年春天到夏天,我把很多时间花在阅读老师布置的书目和读书笔记的撰写上。去年秋天到初冬,我几乎每天都在上课,最后明白自己无法不在课上看考研的内容,也无法不在课上与老师互动,既不尊重老师,也没法专心复习,所以做出了全面翘课的决定。

     

    全面翘课之前,我不常到图书馆报到,反而是在上课的明德楼打游击似的找自习教室,但时常被告知“同学,这个教室下节课有课”,也时常碰到教室里的插口都被插满的窘境。我把这种动不动要找教室的行为成为“明德漂流”,有时候一漂流就是半个多小时。因为这一天天的漂流经历,我见到过许多在楼道里搬了废弃桌椅学习的同学,也见过各式各样让人窝火的幽灵占座行为,也无数次冒出过“小情侣在自习教室互相喂食看电影有伤风化,不应当”的封建思想。

     

    现在想来,翘课也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平衡考研和本科课业,在明德楼四处流浪也是因为自己懒得去图书馆。十一月中,我才开始真正认真起来,那时候,好像已经有些晚了,所以一直到考前,我在考新闻冲刺班的群里是最爱说“没书读了”的那个家伙。不光是爱在群里丧丧地说自己“没书读咯”,还爱和朋友开严肃玩笑——如果我能有书读那就去买张彩票大概率一夜暴富,还认真和妈妈讨论过如果没考上研要出国还是工作。

     

    幸运的是,我终于在图书馆有了自己的小座位,我每天早上九点到那个座位报到,晚上十点收摊回寝室。我的寝室在学校的西南角,图书馆在学校的东北角——这个冬天成了我走过夜路最多的冬天,从银杏叶一夜被吹尽到万物沉入睡眠,我都在这条路上见过了。我甚至养成了观月的习惯,每一天的月亮我都知道它们的样子,它们都被我用手机相机做成标本,一天天地发给了特定的人,因为那个人总是对我描述的月相感到好奇而看不能亲眼看到。


     我一路捕捉过的月亮




    吃到恶心也无法停止的奥利奥

    大概是之前的甜都要用后面的苦偿还的,十二月,我明白自己之前只懂看书学习理论,导致答题缺乏结构和逻辑,深陷“答题答不好”、“答题答得慢”的焦虑。我终于暂停了运动计划,但或许是因为焦虑无处释放,所以这种紧张感只能靠进食来疏解。我记得有段时间,我疯狂迷恋上了奥利奥,有一个晚上压力性进食大约二十七个奥利奥。即使已经吃出了饼干里油和糖精的工业味道,感到恶心,也没法让自己的嘴巴停止咀嚼。这种间歇压力性进食还延续到考后,寒假回家后我有个晚上吃了二十根长鼻王,吃完之后我缓缓躺进被窝,怀疑人生的意义。

     

    其实在英语复试后,我收拾完东西出考场,只想赶快溜走,却不想被人拦住问问题。那时我心情糟糕,大脑还没从英语模式转换到中文模式,对方上来就直接问我的电话号码,我脑中警报响起,立马语气尖锐地用英语问对方打听我个人信息有什么目的。我一边尖锐地反问别人,一边没忍住微抖着双手拆开了一包奥利奥。半路上那包奥利奥就吃完了,所以我走进小超市又买了一包奥利奥,走到寝室又吃掉了一半,潜意识里才有一种想法——你已经安全了,你可以不用吃了,你不能再吃了。

    不停地无意识进食,大部分是因为心中有滋生恐惧的巨大空缺需要填补。复试前两周我时常觉得自己两手空空,不确信自己这一年抓住了什么。我之前并没有强烈的得失心,我的得失心是在复试通知公布那天晚上猛地长出来的,像江南春雨后一夜窜高的竹笋。我知道绝不只我一人见到了自己的名字赫然挂在官网,因为我收到一些好友申请,我收到一些期望和祝福,而未来在我眼前展开它所能拥有的最复杂最玫瑰色的模样。2月15日查成绩时的心情却突然变得恍如隔世了——那时我抱着“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心情,坚持跳完一套减脂操再打开网页查询。

     

    得失心自此伴随着我直到复试结束,让我复试那两天过得相当难受:笔试因为时间分配不合理,在专业课上恋战,没有好好答英语,头一场考试就让我担心英语笔试不能及格;专业面试面对毫无头绪的题目,逞强说自己能答,没有选择换题,答得感觉一塌糊涂;英语面试是我感觉最好的一场考试但是分值比较低,不能阻止我将手伸向解压奥利奥。

     

    复试完的心情和初试完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初试完走出考场,我很平静地给室友发了微信:“我考完啦,去吃饺子吧。”就像看着一件事顺其自然地迎来了终结,与一朵花开了落了、太阳东升之后西落并没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自己人生换挡,接下来要平稳地进入下一个阶段。但是复试完,我有种到手的东西又生生从指缝流走的沮丧。这就是得失心给我带来的。我却不习惯有得失心——有得失心的我是不自由的,而我最珍视的,就是那种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

     

    初试完那天和室友去吃的迟到的冬至饺子


    那种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即使在考研期间,也没有改变过。我最佩服我自己的,并不是我用一年时间考上了研究生,而是我在备考期间,都没有长期暂停过我的运动计划:周三周六下午自由泳一小时,周一周二周日中有两天晚上会在操场一跑就是六公里,会配合Keep的HIIT或者无氧塑形训练,每顿饭都会在食堂认真搭配荤素,好好吃饭。那几个月我活得和过去一样健康。

     

    417分学硕第一养成记

    大家看我考研后期的应激反应,大概知道了我的复习策略存在重大的失误。战略并不是我的强项,我也没有什么特别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我明白你们中很多人能做到比我更努力更拼命更自律,所以我就放出我的复习策略给大家增强一下自信心吧。但如果你真的完全照做了,我以亲身经历告诉你,你会在考前一个月陷入焦虑,并且在考后觉得自己没有学上,并且大概率没有学上。

     

    但你想想,无论怎么备考都会焦虑,考后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学上,而且看这个报录比,没有学上的概率很低吗?

     

    另外下面这个攻略我每天大概真正只有不到六个小时来执行,具体原因嘛……你们应该也知道,我跟朋友聊微信去了。建议大家下个Forest来控制自己玩手机,还能解锁不同的树种。我最后把树林种得七彩斑斓的,只是寒假我换手机了,所以在新手机上重新开始解锁树种。如果你有晚睡强迫症,睡前玩手机停不下来,白天起不来,我建议下个forest的姐妹版——sleeptown,可以盖房子,也蛮好玩的。

     

    政治

    首先,九月开始紧跟肖秀荣复习政治,出啥买啥。第一轮《知识点精讲精练》配合课后习题,以理解为主。马原部分是重点,近代史可以当故事看,毛中特和思想道德扫题就行了。


    第二轮只刷《1000题》中的选择题,用选择题激活已经开始遗忘的知识、发现盲区。其实刷题贯穿复习始终,因为有些知识点你会反复地错、反复地忘,生背没有逻辑又万分痛苦,不如用刷题来记忆,每次做对就在脑子里给自己来个“bingo!”,想想就欢快。


    第三轮选择《风中劲草》来再次回顾知识点,比起肖老师的,这本小册子会更精炼有侧重。同时请务必保持刷小题。肖八的大题我没有时间刷,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这里留出充分的时间,还可以背下来。最后三周《形势与政策》做个大致了解,肖四选择题好好理解,大题必须背,必须背,必须背!求求你必须背!


    要不要跟视频课?我个人的看法是,大部分不需要。


    因为看视频比起看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生动(还能防瞌睡),老师的讲解对于理解类知识点的吸收更有帮助,有时候逻辑卡壳就是需要高人提点!但是如果你看的是教你背机械知识点的视频,那我只能emmmm那行吧……防瞌睡也挺好的。


    大部分时候你是看到周围人都在跟视频课才觉得自己有必要跟视频课,这只是为了缓解那种群体压力带来的焦虑。但除非你理解上有困难,不然我不建议你看视频课,主要是投入产出比太低。政治复习的全程,我希望你始终保持“投入产出比”的概念,你是为了应试,不是真的吃透那些理论,机械的知识点也没有吃透的价值。


    英语

    我的基础比较好,相对应的计划基本就是每天两篇阅读,黄皮书的内容安排应该可以保证你做两遍题,一次是精讲,一次是空白卷。


    每天两篇,到十月多一点的时候就做完了。这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再买空白真题卷做,主要是保持手感。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我建议还是早准备,好好看黄皮书的解析。

     

    我强烈建议基础好的同学尽早提高作文水平!像我到十二月才去背英语模板,就很痛苦,而且效果也不好。背单词我一般是利用碎片时间。择一款喜欢的APP,我用过百词斩和扇贝,背的时候留心一下近义词,这样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做到表述多样化。

        

    专业课

    这其实是我最没底的部分,战略失误也是主要出在这部分。

    三月开始看书,一开始就给自己规定每天看多少页并且整笔记的硬性要求,让我笔记完全是照搬照抄没有框架,也让我根本没有记住知识。另外,一定要重视课本,我在十二月初重看了刘海龙老师的《范式与流派》,通透很多。

     

    史论部分,第一遍理解,第二遍再整笔记。然而发现自己整的笔记没有用,就直接买的考新闻的笔记照着背,背了三遍就上考场了,所以我自认为理论部分不太扎实。一定要理解一遍再整理自己的框架,不然你都不知道知识往哪个旮旯里塞。其实史论部分还是能够自己DIY的,自己整理的笔记会比买的好用,但买的笔记能够应急。

     

    其实作为跨考生,最没底的就是实务这块。

     

    评论我报了考新闻的评论班。入门知识不在精,而在于大而全。呛口老班(模拟面试的也见到了,真的浑身散发着资深评论人的气质)花短短几节课的时间就把我这个根本不知道怎么写评论的小白带入门了。从此我看《新京报》的评论时,就能有意识地试着用基本的原理去解剖——这块是由头,那块是立论,这里是论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都放在那里。


    一开始我只是自己看,不敢写,但后来还是被焦虑逼迫着跟了考新闻隔几天推送一次的“评论训练营”。我记得我写的第一篇评论是“南大门禁”,结果头一次交作业就被挂出来示众啦(想起来真的好羞耻),不知道是因为我是新面孔觉得有必要鼓励我还是怎么的,那篇评论也没有被批得很狠。开始写评论后,我就建立了一个叫“评论”的文档,每一篇都有记录,后面粘贴范文和评语。不过可惜的是,一直学艺不精,只是会写评论罢了。

     

    消息写作我也是跟着考新闻的推送来的,当时也专门建立了文档,记录消息改写的练习。

     

    策划这次人大考了很多题,但实际上不需要太担心,看过几个例子就能依样画葫芦,只是精美不精美的问题。可是考场上书写量极大,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做不到太精美,字迹能保持工整都不错了。


    广电传经广告公关我都是在考新闻的人大冲刺班上学到的,自己看书真的没什么用,这块太追求热点了,书本知识非常滞后,太过浅显。


    其实人大冲刺班直播课上我还是比较活跃的,经常和同样在图书馆的大巴师姐隔屏尬聊图书馆三楼太热一楼太冷,那时觉得自己初试没法通过,都不敢在群里约大巴“图书馆门口见”。

     

    初试看论文还是不要贪多,主要还是回归课本和细心关注热点。复试的话,论文还是比较重要的,老师会更注重研究热点。

    复试准备

    复试时我其实没有每天练口语。那时猫爷会在考新闻复试QQ群里准时“Catty Talk”。我是默默暗中偷听的那个——有几个同学很积极总是能表达得很流畅,虽然我自信我发音比她们标准,但完全做不到那种读稿子般的流畅,就很怂地不敢说话。直到Catty Talk的最后一天,我还是没在群里发过一条英语语音。不过模拟面试的时候见到猫爷本人,就杨超越的问题balabala说了一堆,发现其实自己讲得蛮流畅的。

     

    准备复试时我有在喜马拉雅上关注语速适中的英语节目,目的是保持一定的语音输入,构建语言环境,缓解对开口说英语的恐惧。其实也并不需要准备太专业的话题,甚至不需要多高级的词汇,你可以用英语自言自语(我就经常在回寝室的路上用英语自言自语——跟脑子里的小人儿吵架)。语言的首要目的是传达意义,到这个时候再来纠正发音其实没多大意义。


    复试之前我参加了考新闻的线下模拟面试,上午是英语面试,下午是专业课面试。英语面试的考官是猫爷、呛口和老三,我这个人其实很皮,很想进去第一句打招呼“Morning,boys”后来想想还是要脸,轮到我推门进去的时候,说了句“Morning gentlemen”作为开场。

     

    一开始面试其实是紧张的,但随着能流畅地跟考官讲出心里的想法,好像也渐渐忘了紧张。因为这次英面三位先生给我的反馈比较好,我对于正式英面的焦虑减轻了许多。但面试之后呛口老师(真的散发出让人忍不住叫他“老师”的气质,跪了)也给我提了意见,就是我答题缺乏逻辑性,希望我能够按点答题。

     

    下午的专业面试我犯了概念不清的错误(xixi直接说“这个概念应该很清楚才对”,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对各种热点概念很清晰),仍旧没有学会按点有逻辑地答题,挖不深。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临场发挥最可能出现的问题,除了按点答题,挖不深,原地打圈的问题我在正式面试时还是没有解决。可能还是积累不够吧。但正式面试时考官也会尽量把话题往你身上靠,跨考的同学,老师可能会问你本专业的问题哦。

     

    这么一看,你们会发现,我做的就是别人都做到并且能做得更好的。所以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屡试不爽,都是很普通的方法。如果你要我分享什么高深的经验,我可以告诉你,高考时我们班上有一派狂刷数学小题,为的是靠直觉解题,培养指尖的思考能力,叫“题感秒杀法”。只是……你可能不会相信吧。

     




    “驶向春天的列车”


    任性地事无巨细写了那么多,估计看到这里的朋友也不多了吧,毕竟大家不是来看故事而是来学经验的。只是我想用一种忠实的方式记录过往那一年,也为你们展现一种与在其他经验贴里看到的完全不同的考研经历。其实就像一件衣服,热血是它的正面,而这种生活恰恰是它的背面,翻到背面,你才看到那些细细密密的针脚——也可以为琐碎的幸福忍不住笑,短暂脆弱的时候也可以颤抖着双手撕开一包零食。

    细想我也并没有因为考研错过什么美好。去年四月的时候,因为某位室友一句感慨——“你们真可怜,一个春天都没见过一朵花”——坐上了驶向春天的S2,没有辜负大自然慷慨给予的满山芳菲。下半年又迷上了逛展览,除了有一次是一时脑热独自去看了英国风景画展爱上了格里姆肖的月亮,其他的几次都和不同的朋友逛得相当开心,朋友说我老是笑,笑啊笑的,大概哪一天能把自己笑晕过去吧。

     

    整个考研期间我反而没有缺少过陪伴,和所有朋友的联系都比之前要密切,仿佛打开了一个情感或者知性交流的开关,该流动的都流动起来。夏末刮起那场降温的大风时,我半夜盘腿坐在瑜伽垫上看书,身后是紧闭的天台门,门外向南奔去的风凄厉地嚎叫。室内的我间或给朋友发着微信,看到对方的回复,感觉自己不光被墙壁保护着,也受着某种不可见的保护,并不害怕门外鬼哭狼嚎般的风声。冬天的时候,知道我在北京没见过一片雪花,远在美国的好友兼师姐给我发来华盛顿的初雪。

     

    我不知道你们和朋友之间有没有过这样琐碎但是温暖的片段。但我可以说,考研期间这些陪伴了我、我也陪伴了他们的、初次碰到的或者重逢的朋友,是我的宝藏,我的勇气之源,挂在我个人小小夜空之下的星辰,让我之前为了缓释夜空孤寂而放起的天灯都黯然失色。所以那些不单单是我在上一个春天种下的花朵,是握在手中不怕流逝于指缝的时间的结晶。

     

    11月20日,图书馆前降临的秋日

    过去的半年,我看了很多抑郁症的文章,有一句话我想同样在面对考研时适用:它确实是个事儿,但当你能不把它当个事儿并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接受的时候,你就会好了。

     

    希望我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弥补了经验的不足。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的故事讲完了,该轮到你去写自己的故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农业经济管理到人大新传第一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bw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