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武汉再遇花木兰

武汉再遇花木兰

作者: 康桥_9293 | 来源:发表于2020-02-25 10:06 被阅读0次

武汉再遇花木兰

——记省中医院援鄂前线护理团队

文/康桥 王颖

在去年举行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2020年被确定为国际护士和助产士年。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护士和助产士在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有2200万护士和200万助产士,占全部卫生工作者的一半。为了实现到2030年全民健康覆盖的目标,全世界还需要增加900万名护士和助产士。                                ——题记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看着援鄂前线护理人员铿锵有力的步伐,读着杜牧的这首赞美花木兰的诗,我不由得有这样的感慨:古时惊叹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日喜看中医人为民参战。

南北朝时的花木兰,代父从军源于一个“孝”字;现代版的“花木兰”,奔赴“前线”是为了国泰民安。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亿万个“逆行者”用最执着的坚守,最坚定的信念,最无悔的行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在挺进湖北的支援队伍中有一支年轻的护理队伍,她们是甘肃省中医院护理部派出的28名护理人员,从1月28日起,分五批次奔赴武汉抗疫一线。这些护理队员中,女性占到了90%。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刚满24岁,平均年龄32岁。她们既是母亲,又是女儿。在科室,她们是业务尖子;在家里,她们是传统女性。她们义无反顾地主动请战,再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决战杀场的英雄豪气;彰显了护理巾帼朝气蓬勃、爱岗敬业的职业风范。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省中医院出征武汉的护理团队是一个年轻的、富有朝气的团队。一个个坚定的“逆行者”背影后面,联结着的是各自家人无尽的牵挂,她们用人间最美的信仰,人性最质朴的善良,以自己单薄之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现在,武汉有难,湖北有难,祖国有难,我们自身也有难,但她们却舍小家为大家,舍小难救大难,以大无畏的勇气伸出援助之手,去解救更需要保护的人们。出征前,她们是这样说的: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这些日子,我们既看到了铮铮铁骨的英雄男儿,也赞叹不甘人后的现代“花木兰”。无论是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还是在方舱医院,都能看到穿梭在病人之间的甘肃省中医院护理团队“花木兰”们矫健的身影。

未雨绸缪,厉兵秣马待出发

护理人员,为“护士”与“护理师”的统称,最有名的当属南丁格尔。从事医院管理的人都知道,一个医院的运行,护理团队是功不可没的。在疫魔肆虐的重灾区武汉,随着收治医院的扩建、床位数的增加,医护人员十分紧缺,尤其是护理人员承担着大量繁重的治疗、护理和患者的心理疏导任务。

甘肃省中医院护理团队是一个拥有853名护理人员的团队,女性占95%。曾经获得过国家中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甘肃省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事故中用专业、信念和奉献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省中医院“半边天”的殊荣。

1月26日,护理部接到要选派5名护理人员驰援武汉的消息传开后,“让我去吧”“首战必我”等请战声响彻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肺病科等护理单元,很多人私下里用微信向护理部请缨。护理部向全院发出倡议后,全院护理人员纷纷响应,有四百余人向护理部递交了请战书。护理部培训科副主任唐锐第一个站了出来,她说:“我的孩子大了,家里没有负担,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我先去。”之后,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印在了请战书上,那一刻,所有人的神情都是坚定而悲壮的。

请战书上鲜红的手印,就像一颗颗跳动的心,传递着医者的仁心与担当;展现着医者的初心与大爱。

每一位报名者的举动都是一次壮举;每一条报名的信息都会让人感动。她们不是没有负担,也不是没有牵挂。陈燕,在2008年玉树地震时就在爱心病房工作,现在的她已经是一个不到两岁孩子的母亲;呼吸科护士长刘晓霞,多次请缨支援前线,其实从疫情一开始她就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就在去武汉支援的前一天还在医院发热门诊值完24小时班。   

疫情发生后,在护理部主任王颖带领下,医院全体护理人员迅速行动、未雨绸缪、厉兵秣马,积极做好一切支援武汉的准备。从1月24日开始,全体护理人员取消假期,组织学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反复演练穿脱隔离服;梳理应急状态下护理工作流程等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她们的心里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时刻准备着为省中医院争光,为甘肃争光。

 “严阵以待,备战有我,担当作为,休戚与共!”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用坚定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筑起了阻击疫情的坚实堡垒。

吹响“集结号”,义无反顾上战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黄河,汉水,甘肃与湖北虽相距千里,但两地人民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驰援武汉”的号角已经吹响,省中医院护理团队斗志昂扬,不再彷徨,而是踏着黎明的曙光,去迎接胜利的光芒。   

由于前线护理人员急缺,甘肃省中医院分六批共派出了具有呼吸、重症、急诊和其他科室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唐锐等28名护士奔赴武汉和兰州市肺科医院。

从人员集结、物资打包到“甘肃方剂”颗粒中药准备、出发前动员……甘肃省中医院护理人的快速反应,无不彰显了这支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政治素养,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她们用“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职业担当奏响了杏林医者的最美之声。

年轻的她们,拥有不变的誓言;年轻的她们,充满着青春的希望。她们坚信:既然选择了蓝天,也就选择了飞翔,哪怕有一天会有一双滴血的翅膀;既然选择了拼搏,也就选择了风雨,哪怕会有荆棘丛生在未来的路上。从站在起跑线上出发的那一刻起,她们注定要追着东升的朝阳。 

烈火见真金,黄鹤楼前展风采

誓言总是美好的,而实现誓言的过程是坚苦而卓绝的。28名现代“花木兰”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正值冬春之交乍寒还冷的荆楚大地,一切都是“逆行而上”。逆行,就是到祖国需要你的地方去。

康复医学科护士长张燕琴与“新冠病毒”的初次“短兵相接”是在1月30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1月29日下午5点,全体赴鄂医疗队员刚刚接受完后接到紧急通知,要求选派一组队员前往武汉市中心医院新病区收治疑似病例。省中医院援鄂医疗队员毫不犹豫地主动请战,唐锐、张燕琴、杜雨津、南英姬、胥飞等5位护理人员全被选中,下午6点多整装出发前往武汉市中心医院。队员们进驻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完成病区交接及环境整理工作,铺设病床、学习电子病历操作流程,克服种种困难与心理恐惧。第一天就收治疑似病例5人,其中一例为高龄、高危的“大白肺”患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几位“80”后们第一次“武汉之旅”,传说中的黄鹤楼已经梦见过多少回了,她们多么希望疫情快点过去,去亲眼看看黄鹤楼和武汉长江大桥。

苗东英、李楷是此次护理队伍中的“护花使者”,与宋媛媛一起作客武汉城市客厅——方舱医院。2月7日,当她们接到指示前往方舱医院开展工作时,她们才明白真正的战斗在等待着她们。

方舱医院是一个由展览馆改建的医院,占地约1500亩,共分ABCD四个馆,苗东英、李楷、宋媛媛所处的是其中的A区。这里用于收治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患者,一旦病情变重,患者就将被转送到不远处的金银潭医院。

对很多人来说,“方舱医院”是个很陌生的概念。其实,这是来自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名词,方舱是使用各类坚固材料组合形成的可移动整体,方舱医院往往指临时搭建、便于移动的医院。方舱医院曾在汶川地震、玉树抗震救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甘肃护理团队接管的床位有两百多张,本着应收尽收的原则,方舱医院一开馆入住率就很高。苗东英、李楷、宋媛媛接管的病人年纪普遍小于60岁,病情基本稳定,个别病人会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轮大夜班后,她们发现,语言并不构成障碍,障碍是病人的心理需要疏导。“有的病人认为自己的病情非常严重,需要转院;有的后半夜不停地翻身;还有的实在睡不着,起身在病区走来走去……”护理中,她们跟病人讲的最多的是配合治疗的必要性和保证充足睡眠的好处。   

在护理间隙,苗东英想起了出发前好多人说的话:加油,回来你就成英雄了。他说:我不想当英雄,只想当一个平凡的医务工作者,当一个好儿子、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

时间过得很快,到武汉已经十几天了,因为队员调整,倒班频率和工作强度随之增加。经过反复的沟通、梳理、磨合,队员们的工作逐渐进入了轨道,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每天除了给病人输液、吸氧、测量生命体征等常规治疗外,还需大量的时间给病人做生活护理(如:喂饭、喂水、喂药、换尿不湿、擦身),心理疏导、处理病房垃圾、消毒、拖地、病人一日三餐的发放。为了让护理人员认识到环境卫生对我们自身以及操作安全的重要性,唐锐每天都跟班督促,反复优化工作流程,为大家创造安静、整洁、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刚到病区的患者,情绪焦虑急躁,经过努力,她们渐渐地让患者有了希望和笑容,听到最多的话语就是“谢谢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帮助我们”。   

厚重的隔离衣,并没有阻隔她们与武汉人民的心。黄昏时刻,当队员们在楼下散步,看到院子里的梅花开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她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之花、胜利之花。

突如其来的一场春雪,让她们体验了一把南方的冬天。她们和往常一样,迎着春雪继续出发。到达目的地,全副武装后处理医嘱、给予治疗、引导检查、沟通交流、功能锻炼、推拿手法........与其说是护理患者,倒不如说是和朋友、亲人交流。当她们看到患者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可以出院,激动地给家人打电话的样子时,她们释然了......

十几天的坚守与付出,她们用心温暖了患者,用爱呵护着患者,在医患共同努力下,曙光和希望将不再遥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疫情面前,作为甘肃省中医院的护理人员,她们毫不犹豫地冲向了战场,她们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护士、一名共产党员所应有的勇气、责任和担当。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守护生命的“花木兰”,有这样一个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团队,才使得医院在组建疫情防控医疗队时有了战时保障。

经过风雪洗礼后的江城,必将迎来风轻云淡、艳阳高照的日子。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疫战无所寄,且赠一枝春。伟大的白衣逆行者们,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会摘下口罩,一起去晒太阳、放风筝、赏春景,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

感谢每一位在抗疫战争中逆行而上的女英雄!

 致敬每一位在抗疫战场上勇敢前行的“花木兰”!

作者简介:张强(康桥),男。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家乡》《飞天》《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相关文章

  • 武汉再遇花木兰

    ​ 武汉再遇花木兰 ——记省中医院援鄂前线护理团队 文/康桥 王颖 在去年举行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2020年...

  • 再遇武汉

    今日出发,暴雨入注,像泼,像倒。昨夜至今噼里哗啦,一刻不停歇,看到了县城有许多低洼处遭伏击,甚至有些地方水...

  • 武汉最受欢迎的景区,不是黄鹤楼,也不是东湖

    作为花木兰传说的发源地,迄今为止,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一些地方,仍然流传着一代英雌花木兰将军的传说。对于国人而言...

  • 像兰花一样的女孩,花木兰

    我希望像花木兰一样大气! 我希望像花木兰一样勇敢! 我希望像花木兰一样聪明! 我希望像花木兰一样有成就! 花木兰,...

  • 我心中的花木兰

    昨天,我在家和妈妈一起看了电影《花木兰》,《花木兰》这部电影记述了女儿身的花木兰在古代替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

  • 写给用生命撰写史诗的白衣天使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 今有女汉纸驰援武汉。 这场违背自然法则带来的伤痛, 让民众始料不及。 在此危急关头, 她们临...

  • 木兰山水记

    五一假日,我们得以驱车离开喧闹的都市,一路奔向武汉的东北方,一个半小时便来到黄陂地界。这里是花木兰的故乡,...

  • 花木兰全球撤档

    出生于湖北武汉的“神仙姐姐”刘亦菲,近日正在为新电影《花木兰》在全球参加宣传活动。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迅速蔓延,在《...

  • 2018-09-08

    花木兰

  • 2018-09-08

    花木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汉再遇花木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dz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