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尝(tou)试(lan)做一个新的产品百天练习。
我将试着分析一个功能,而不是一个完整的app。
于是带来“生成图片分享”功能的练习。
就是下面这种
这样的图片分享模式我是第一次在好奇心日报上看到。非常惊喜,非常喜欢。
后来发现36kr也有了类似的功能:
再说宽点,微信读书应该也能算:
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友情!
-
避免低效沟通:
“你突然发的啥?”
“在哪儿看到的?”
“发个链接来看看” -
提升友好度:
“字好多,看着累”
“一大堆不知道在说啥”
“刚才忘了看了,找不到了” -
提升B格(无须多言)
今日用纸笔简单画了一下原型:
接下来是我的思考。
提问:相对于复制文字/链接分享,这种新的分享模式有什么地方吸引用户?
(以下文字中讨论的分享场景不包括“不转不是中国人”/分享获得某些优惠/分享集赞等行为)
1 用户为什么要分享?
分享动作实际上是用户为自我appeal所做的努力——表明立场,划阶级,站队,甚至自贴标签… 用户的每一次分享都在组成ta的形象与人格。
2 用户实际上想传达什么?
传达自己的态度。
现在一篇文章至少也有千字,而带有不少案例(见咪蒙等情感鸡汤号)和很多数据(如科普文章)的占大多数。
然而对于用户而言,一篇文章让他们有了转发的欲望,有时只是对其中的某段话或文章结论感到“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这说的就是我or我男票/女票or我的同学A嘛”,他们的转发带有清晰指向的意图的,而剩余的段落并不那么重要。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在朋友圈转发文章,要么复制一段文章里的话,要么自己写一段评论——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分享告诉大家“这是我真正想要讲的”;而只发链接的话,也许别人根本不会打开看,即使打开了,也不一定能“精确制导”。
3 生成图片分享能解决用户需求吗?
显然能。
直戳痛点。
(不禁想起了网易云音乐的分享一段歌词功能)
刚才说了对于用户有什么好处,现在谈谈对app本身有什么好处:
强化产品形象
- 产品Logo和slogan(如有)显示在显眼的位置
- 此时图片的UI设计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app的形象,好的设计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好感
利于传播和拉新
对于传播者
- 优雅的分享方式会激励用户产生更多的分享行为
对于接受者
- 分享出去后,消息来源一清二楚
- 相比于传统的复制一段文字分享,图片分享包含更多信息(标题和题图等),更容易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 如果接受者感兴趣,则使用二维码访问非常方便
利于留存
- 更精致的用户体验会激励用户在平台浏览更多文章
- 用户黏性增强
大概就想到这么多,先到此为止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