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主题,是因为这几天生了一场病,蓦然回看往事,有一种咫尺天涯的感觉。过去的一些选择,现在看起来,不禁唏嘘感慨,似乎在看着另一个人。离道德经中"复归于婴儿"的境界,还差得远。不过也有了一种生命在变得不同的味道。
心理学上讲到的婴儿,和道德经里不同。这个婴儿很自恋,认为世界应该围着自己转,当环境不如愿的时候,就会愤怒、崩溃、甚至有要死掉的感觉,也可能因此把自己隔离起来,活在幻想的世界里。
很多年来,我常常活在这个婴儿状态中,对身边很多人和事都不满意,梦想着某天出现一个环境适合我,出现一个人能拯救我,或者致力于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改变现有的一切。当我活在这种状态中,我对人总是有很多评判,符合我的标准就是好的,不符合标准的就是太low或者不够范儿。在现实的生活中,就是用离婚、辞职、搬家、梦想发大财、梦想找到一个万能的心灵导师等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就是俗称的no zuo no die。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很自恋的状态。
和妈妈吵架是这次生病的导火索。争吵时我豁然看到,不管她改变与否,我都那么爱她。这份爱可以让眼泪自由奔洒,可以自由表达亲密,不再担心被拒绝,被嘲讽,也不容易被激怒,即使受伤,依然可以继续爱。这或许贴近道德经中的"婴儿",这个婴儿是至真至纯的、极富生命力的,是爱的化身。
前几天和师兄聊天,说起上师孩子般的纯真,特别震撼心灵。她说,有一次去拜见上师,家里弥漫着婴儿般的奶香,是师父身上散发出的味道,那时师父正在经历身体大修复。上师此生致力于菩萨道,经常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多次濒临死亡。复归于婴儿,是上师修复自己的方法。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婴儿状态。心理学上的婴儿状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病态,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端倪,有的人比较明显,有的人打着高大上的旗号,并不容易辨别,如果当事人能看到并理解自己的模式,就已经迈出了好转的重要一步,然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自知。道德经中的婴儿状态,是一种境界,这一生,能否领略到这个状态,全看缘分和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