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

作者: 18张雪碧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23:51 被阅读0次

    《当代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合办的电影理论期刊。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当代电影》以敏锐、活泼而又严谨、厚重的学术素质和办刊特点而著称,在国内外具有权威影响。

    它是我非常喜欢的期刊。一方面,我对电影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而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能让我对影片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作为实时更新的期刊,我能够定期阅读到与影视相关的知识,从而确保我对电影的敏感度不会下降。

    第一次接触到它,是我看完电影《芳华》不久。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情错综复杂,不知是心酸占据了更多的比例,还是在同情、无奈中夹杂了丝丝愤怒。

    那阵子,我总会时不时地想到里面的相关情节,然后陷入沉思。随后的某一天,我从阳台走进宿舍时,发现床位靠近阳台门那位舍友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当代电影》。但首先吸引到我的不是书名,而是封面上配的插图,插图不大,我却一眼发现,那是《芳华》女主角何小萍的侧脸照。

    一瞬间,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

    顺着目录,我先阅读了书中“《芳华》:历史场域中的青春话语”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冯小刚导演的这部作品,以一张照片破题,又以一张照片结束。这是何小萍当年初入文工团的军装照。这张原本指望带来荣耀的照片,却让何小萍蒙上耻辱,伤心的她将它撕得粉碎。多年以后,刘峰重返军营,在人去楼空的女文工团宿舍地板下,意外发现了当年那张被撕碎的照片。他小心翼翼地收集这张照片,重新拼接,然后郑重地交给久别重逢的何小萍。一晃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虽然容颜依旧,却已物是人非,照片上遍布的粘贴裂痕,成为破碎不堪的芳华岁月的隐喻。

    书中从历史领域的双重悖论、身陷尘埃的历史救赎、哀而不伤的叙事美学三个方面分析了这部电影。首先,电影的名字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地方。冯小刚和严歌苓携手打造的《芳华》,显然烙印了两人独特而鲜明的青春记忆。严歌苓认为:“写这个故事所有的细节不用去想象、不用去创造,全是真实的,我写这座楼,就回忆这里的地形地貌,哪里是排练厅,哪里是练功房,脑子里马上还原当时的生态环境。”冯小刚则指出,他之所以执迷于《芳华》,恰恰是因为“‘芳’是指芬芳、气味,‘华’是指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美的形象。

    于我个人而言,初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第一反应便是——芬芳的年华。通过片名,我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部基调较为活泼生彩的文艺片子,以至于我在观影结束后,久久地沉浸于结尾的旁白中无法回过神来。“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银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这句充满深情的话语,饱含真情,却也难掩沧桑。声音的主人对于芳华二字的体验,比坐在影院位置上的我们深刻不知多少倍。见证自己的脸庞从年轻活跃,到逐渐被岁月的痕迹覆盖,芳华对他们来说,不单是语义上的概念,而是亲身经历过的无法忘记,却也只能通过回忆而存在的过往。

    书中提到,《芳华》是一部回忆性的作品。但它既不是怀旧也不是炫耀曾经的青春作品。话语讲述的是曾经的青春年华,但在讲述话语的时代,它用个人的方式深刻反省和探讨了那个时代,因此,这是一部今天与过去对话的影片。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不仅仅体现了今天与过去的对话,也促使观影的我们进行内在与外在的探讨。“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这句台词,揭示了何小萍对刘峰的深情所在,为影片后期的发展埋下伏笔。这两个不被善待的人在彼此的芳华相遇,并在多年后互相扶持共同生活,或许,这就是老天给予他们的芳华之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qa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