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渣的迷思:知识分子精神

学渣的迷思:知识分子精神

作者: 阿弼_ | 来源:发表于2017-11-27 02:50 被阅读0次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知识分子、意见领袖、思想实验

    因为这些天的一些社会热点打算重新学习一遍麦克桑德尔哈佛公开课《公正》,2013年本科毕业时曾被秦老师推荐看这门课,当时也买了书。秦老师是我本科时代的启蒙导师,虽然她只教过我一门课,但她认真负责、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以及她充满知识分子情怀的正义感总时刻提醒我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永远值得追求的东西—正义。可能是因为那会儿在社交媒体上比较活跃,而且说话习惯性不经大脑,估计是老师怕我每天充当意见领袖误导大众祸国殃民损人损己,所以以这种方式很委婉的教育我要多多思考然后再说话。

    很大言不惭的说公正这门课当时确实看了几遍,书也翻了几翻,怎奈那会儿浅薄,每天在中午吃盒饭的时间看这个公开课,实在是消化不良,只记得个别段子。现在烟酒僧即将毕业,学了个数钱的专业也站在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边缘,最近看到些社会问题发现自己居然还是会气愤,因此突然觉得自己还有救,于是翻出这门视频课治疗下自己麻木的心。

    首先,说这门课真的很难。尤其像“公正”这样的主观概念在思想界真的很难形成共识,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就不得不用到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批判性思维。在麦克桑德尔教授的教学过程中,我终于算是摸到点儿研究生阶段都没怎么学会的“critical thinking”的门路。

    他习惯性的引导套路是:

    1.就某个思想实验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引出先贤的回答(如边沁、洛克乃至康德等人,一般引用原文),再根据原文的进行推演,改变一些思想实验中的变量看看在极端情况下先贤的理论是否有破绽,然后提出自己的迷思。

    2.在第一步迷思的基础上根据先贤们所立之学说试着探讨是“先贤”会用什么样的观点看待一些问题。而这里的“先贤”一般选用观点相悖且相辅相成的两个流派。比如“自由主义者反对通过税收来实现重新分配,那么洛克是否为反对税收提供了理由?”

    3.当观众们等待答案时,最具知识分子精神的一幕才刚刚上演。桑德尔最体现思考者精神的行为便是“从不代替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后,他一般会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见解。经常写作的朋友可能知道,人一但说出或者写出观点,那么思考也多会为维护这个观点努力。而桑德尔教授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会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换一种说法诠释学生的观点,得到学生肯定后引用先贤的研究成果加以追问,得到肯定后再通过改变一些变量来继续追问。帮学生在反复的推敲中形成自己的思考。

    比如:

    Ben说“如果多数人规定要交税。则可以视为少数不想交税的人的自然权利(这里说的是财产权)被剥夺,而洛克反对自然权利被剥夺因此他会反对交税。
    桑德尔换一种方法诠释Ben的观点:是否可以认为是“多数人在未经少数人同意的情况下根据法律来收税等于剥夺了少数人的财产?”之后桑德尔找出了两段阐述相悖观点的洛克的原文发现洛克认为财产的属性有自然的和社会的。接着推演,“如果经过同意,政府就可以征税”那么同意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同意”是适用于什么范围的“同意”。根据洛克的原文,桑德尔指出“税收的合法性在于经过同意,但这种同意不是由应税个人同意,而是由包括应税人在能的所有社会成员在脱离自然状态建立政府时所同意的,是一种约定俗成。这时有人继续改变变量提出问题“如果一个人出生在政府建立之后,那么参与“同意”形成的人不是他而是他的祖先,这个人有权利以“未经我同意”而脱离社会吗?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去视频课寻找答案。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是一种典型的苏格拉底式教学。那么问题来了,桑德尔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在我们读学术论文的时候,发现很少有学者直接提出观点,他们的观点一般隐藏在引用与推理和证明的后面,而一篇优质的论文一般还会指明自己研究的不足。这种谦逊可能是来自于学术礼仪,但其背后的似乎隐藏着更深的知识分子精神:即我又没权力代替别人思考,我的结论与结果来自对数据和事件的分析和推演,而我提供了我的思想方式和研究方法甚至是不足与局限以方便后来人验证真伪。

    公正真的是门很难的视频课,一整天我都没有看完1小时时长的课程。跟着桑德尔的提问去思考去推演去提问,去查阅原典去读论文。这个过程有苦有累有心流,却唯独并没有“颠覆”感。“颠覆”是个时髦的、却时髦的毫无道理的词。熟悉莫泊桑和东野圭吾的读者可能最能体验这种“颠覆”,剧情不断的反转反转再反转,反转与对比间既有观点和新发现的事实在大脑中不停的碰撞交锋以至于产生奇妙的戏剧感。但之所以觉得“颠覆”,是因为存在能被“颠覆”的既有观点,这种既有观点的特点是:被笃信,直到它被打破。而“笃信某种观点”是否符合知识分子精神。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可以被笃信,如果没有那是不是说作为一个思考者就应该永远用怀疑和开放的思维审辩的批判的思考问题。在跟随桑德尔思考的过程中,每一种观点都永远有它自己的适用范围和诠释力度,超过了这个度,原有的理论便不再有价值,在这个旅程中每看到一种理论,我都像看到了一个新生的婴儿,而每一个新生的婴儿总有一天也会老去。桑德尔的讲授,我总似乎能感到包容、开放、怀疑、审辩和面对“颠覆”处之泰然不惊不乍的知识分子精神。

    知识分子精神要求知识分子要不卑不亢,躬谦却不看低自己。尊重与平等,是桑德尔课程的又一大特色。发言权属于思考的人,面对问题,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力有责任去审辩、去思考,知识与理论来自思考和推演,而非身份与职位。知识分子可能是木讷和执拗的,但这来自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无知的畏惧。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说这句“朝闻道,夕死,足以”,因为当很多人面对如潮的信息和意见领袖的振臂高呼时便放弃了自我思考甚至放弃了独立人格。作为一个学渣,我总结的我之所以是学渣的原因便在于,我从没有把我的老师们当成自己的同事,我甚至从没觉得自己和老师们在知识的面前是平等的。多年对考试的应激反应使我惰于寻找答案,拿到不过脑子的标准答案便拾人牙慧沾沾自喜,早就忘了求索的意义远大于答案本身。桑德尔的课上,每个人都是平等且独立思考的,而桑德尔似乎更愿意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非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每当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总有忧国忧民之士大声疾呼“知识分子一旦作恶将不输屠狗之辈”。我虽不敢以“知识分子”自诩,却总不免想去低估几句:“您这骂的应该是意见领袖,而非知识分子。”可如果我要是说“没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是知识分子”这总不免犯了“诉诸纯洁”错误。而这样的日常迷思看似玄妙高洁,实际可以通过改正语法问题去解决。

    方法:

    1 提出定义:

    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具有相對丰富知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对于现实持有一定批判精神的人士。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推演:知识分子不会代替别人思考,但意见领袖会。

    2 定义作恶:在这个例子中笔者选择的“作恶”为“为恶行辩护”。

    知识分子可能“为恶行辩护”但不会剥夺别人声讨恶行的权利,而意见领袖则有可能会“代表”很多人把“恶”诠释成“善”,甚至打着“独立思考”的旗号,例如咪蒙。

    3 推演逻辑

    知识分子“作恶”你能反驳。

    意见领袖“作恶”你将一脸懵逼。

    4 结论,“您这骂的应该是意见领袖,而非知识分子。”

    那么问题来了,我的推演错在哪?是否有可取之处,如果有,哪里可取。如果是你,将如何改进?                          — 后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渣的迷思:知识分子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qr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