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天!居然用这句话做标题?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啊?怎么感觉还是满脑子阶级斗争呢?
enmmmm~我是准80后,完全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对阶级斗争没有任何直观的印象,且内心非常奔放,愿意倾听任何靠谱不靠谱的声音。这个标题也不是标题党,是一张严肃脸,是一个其实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的标志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劳动分工,按薪取酬,企业主占有生产资料,并靠剥削活着(不知道现在这个定义改没改,懒得查了,总之觉得老板也挺冤的,大部分老板都是给员工打工的状态。如果是创业公司,老板可能是活的最焦虑最不快活的那一个)。资本主义世界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叫做专利。尤其到了现在,这玩意的多少、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些大公司、大集团的沉浮。可以说,专利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在我们国家有时候会用另一个词——知识产权。字面来看就很清楚了,知识是有产权的。产权这个东西大家都懂,连没啥文化的老太太都明白,房子要是没有产权就最好别买。如果藏在家里的那张写着“房产证”的大红本,上面的名字要是换成了别人,那就代表这个房子归别人了。知识也是同样可以这么被盖上戳、印成本本,告诉所有人:这是俺想出来的东西,别人想要用就要给钱!当然,这个知识是某一种发明创造,需要跟别人不一样。专利能不能换钱则是另一码事,这取决于你创造的东西是不是有用。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电灯都是你发明的,哇塞!恭喜你,你是世界上最大的知本家,躺在家里就随时有钞票飞来。
艺术也有这个专利的概念。
如果一位艺术家用一种新颖独特的方式画了一张画,这幅作品打破了以前绘画的常规,表现的思想内涵又恰到好处。那么这张画一旦被艺术评论家认可,那就很可能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这样的一种画风也就被刻上了这个艺术家的烙印。以后凡是画的跟这位画家一模一样的就是抄袭,为业界不齿。如果有后来者只是部分模仿,那就是被订上“受其影响”的标签,而被归为某某主义的范畴。这跟别的专利产品生产的过程是一样的。稍有不同的是,艺术作品的价值则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如果某件艺术作品的作者成了大师,艺术地位越来越高,那么他的画作价值也自然会跟着蹭蹭的涨。
不过后来有些艺术家专门提出了“反专利”“反收藏”的口号,因为他们抵制资本主义,抵制那种为了迎合观众、评论家、收藏家而功利化的艺术创作。觉得为了一个功利化的目的而做的创作就远离了艺术纯粹性。于是,这些艺术家就做一些看起来不值得收藏或者无法收藏的作品。之前我提到的那个装在瓶子里的“屁”,就是类似的产物。你想啊,屁是这位艺术家放的(理论上是这样),装屁的瓶子是他从超市买的而不是他自己生产的,打印的关于“屁”的概念也没啥新鲜的,文字是字典里抄的,打印的纸是打印店做出来的(作者还为结账时便宜了两块钱而欣喜),那臭鸡蛋或者榴莲就更好找了。作者不费什么劲,花了少量的钱,就把这事给办了,还熏得一众人等愁眉苦脸(有人从展览上出来许久以后似乎还能闻到自己身上的那股怪味)。这样的作品还有啥收藏的价值呢?因此,该艺术家就被贴上了先锋艺术家的标签。如果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人做过类似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是大师!“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对人类文化中的诸多概念性行为和思想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巴拉巴拉……”也许就会有这样类似的评论作为这位艺术家和这件艺术作品的说明。这个时候,这位艺术家最好闭嘴,尽量少的解释自己的作品,不过可以适当跟媒体喷,描述童年时代的自己如何被上课时太多的屁困扰。接下来就是评论家的战场,他们会说出一大堆因为所以来,其中的大部分连作者都不知道,也搞不懂,而且根本就不需要搞懂。
最精彩的是,他的这件作品居然有人愿意收藏了,价格是他当时开销的上千倍!他动心了,其实不是因为钱,是因为收藏家的一句话“你的作品是划时代的,这不应仅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应该尽可能将他保留下来”。是啊!保留下来才能传播啊,伟大的我的思想才能传播的更为持久呀!为了艺术,值得。于是,艺术家就答应了收藏家,而且还答应再额外生产同样几件作品,并表上编号,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这件作品能做世界巡展。收藏家也不是傻瓜,等这几件作品在全球几大美术馆熏完一圈后,作品的身价就不是现在这些了,他可以卖掉其中几件,再留下几件坐等今后升值。
你觉得我在开玩笑吗?也许吧……不过艺术史上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人家不是用瓶子装屁,而是用盒子装屎。
如果今天这个时候再出现一个年轻艺术家在瓶子里装屎尿屁一类的东西,打算参展甚至出售,那么,几乎没人会搭理他,会觉得他很无聊。
有人说,西方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是一种潜意识,我们国家的百姓对这种一个点子就能卖钱的路数还说不上很适应。不过,近些年已经好多了,至少能把脑力活动算作一种人力成本了。以前的时候如果给谁家装修房子,设计费这一项是没有的,提都不要提,因为都包工包料了,哪好意思提设计费呢?再者说,不就是给出出主意么,房子怎么格局,隔断怎么打,家具怎么摆放,这些事情又不用费很大劲完成,凭经验想一下不就得了?要什么钱啊……掉钱眼里了吗?!你这人怎么就这么市侩!你要是不愿意,有的是不要设计费的包工头排着队在后面等着接活儿呢!你到底行不行?行的话就先画一张3D效果图,我先看看布局……
老外那边当然不是这样,所以当初国家大剧院全球招标设计的时候,还出现过诸多国内专家联名上书的情况。说千万不要用那位法国设计师,他不但设计东西太丑,而且巨贵无比,比我们国内的建筑专家加起来的费用都贵出好些,这不纯粹是崇洋媚外浪费钱吗?这几个亿的设计费真不是小事,大家一定联合起来奏上一本!
我有时候常想,为啥中国这片土壤上就没有开出现代艺术的花朵呢?可能这真的跟不同文化下的人的观念不同有关。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大多是属于高级知识分子,本身不需要靠卖画养活自己。你看历史上好多文人画的大师其实都是官员,有的还是贵族或者皇帝。他们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写字画画吟诗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作品是不是受欢迎。对绘画的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是要根据诗词内涵在加上笔墨的运用,来判断这个人的心性是不是足够高洁、风雅。对作品的认可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格的认可。据说只是到了郑板桥的那个时代才有所谓的职业画家出现。当时郑板桥光靠写字画画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郑板桥还算不上完整的职业画家,他当得官不算大,县令而已,搁在现在是正处级,只不过他的作品诗书画都很全面,又很有个人特色,确实是当时的爆款,求字画的人络绎不绝。板桥人在官场,吃着国家俸禄,再有人来有偿的求些画作,大家还是能接受的。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仅靠卖画为生还是极其罕见的。这里面有很大的原因是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如果说是为了谋生而去卖自己的作品,那真的会被人笑话,这个人的品格就低到尘土里了。没了人格,哪还会有人欣赏你的作品呢?如果你为了卖画而画画,那你画画的动机还能纯粹吗?画出来的东西还能高洁优雅吗?还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诗吗?别忘了,那时的书画作品主要还是在文人士大夫间流通。平常百姓哪有闲钱置办这种奢侈品呢?因此,我们古代的所谓艺术,是六艺中的一种而已,是纯粹的技术工种,是匠人。匠人是没有资格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名的。比如我们说的陶瓷艺术,过去人们只是把这东西当做摆件或者日用品来看待,到了最近才出现了工艺美术大师之类的具有个人化、专利化色彩的机制。
所以,即便是按照现在的西方当代艺术的标准,咱们古代先人的观念其实也是有“先锋性”的,老祖宗们从来就对功利化的创作很鄙视。出一个点子,给这个点子贴上自己的标签,然后只要的用到这个点子的人都要支付费用,这肯定不符合中国古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到了现在还是有惯性。所以,那种拿着自己的屎尿屁赚吆喝赚钱的人,即便是在当今的国内也不会有广泛的市场,大家都会觉得这个家伙疯了,如果还有人花钱去收藏,那么他们就是一对疯子。
那么诞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制度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了,要是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咱们很多的创业行为就没法开始,市场就不会这么繁荣。那么市场繁荣是不是好事呢?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们当然希望生活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环境最好也不要遭到破坏,人与人之间也都团结有爱的很和谐,最好没有巨大的贫富差距……
所以,在我们国家,那种仅仅靠点子,靠新奇特而立足的艺术形式就走不到老百姓的心里去,大家见到以后也基本上是一种“不明觉厉”的淡然状态,也不想听太多解释,就当是看了一场烟火表演,热闹了一下而已。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更加认可那种需要花费多年的精力,需要在某一个领域钻研到比较精专的程度,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那种厚重劲才会更受欢迎。而区别匠人和大师的标准,通常就是在精专的基础上是不是有深邃的思想,以及令人赞叹的为人。
那么,既然艺术这个词实际是个外来词汇,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也都是从西方兴起然后传入国内的,那艺术究竟是该姓资还是姓社呢?如果说姓资,那咱们本土的那些艺术还应该叫艺术吗?还是应该换一个别的词?
换词恐怕真的来不及了,因为大家已经用惯了艺术这个词。那就请你要提醒自己一下,当看到那种跟老外搞得艺术相似的艺术时,别跟国内本土的艺术掺和到一起想,他们几乎是两回事。如果你非要说那些写毛笔字画山水画的老爷爷们不够当代,应该扔下画笔去搞观念艺术,去靠自己的点子赚钱,那你很肯能会被老爷爷嘲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