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一般而言,权臣当道时,皇帝往往就成了打工仔,不听话或调皮立马就给谋害或换掉了,是否废立全看权臣的心情。东汉有名的外戚跋扈将军梁冀就是如此,就因为汉质帝上朝时对他说:“这是专横跋扈的将军。梁冀立马不爽,让侍从把毒酒加到汤面里给质帝吃,把八岁的小皇帝生生毒害了。立马又拥立了14岁的刘质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汉桓帝。
图侵必删汉献帝是一个特例,傀儡永远是他,但权臣却割韭菜似的,一茬茬走马灯地换。先是董卓拜了相,获得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和剑履上朝特殊待遇,获这三项待遇基本是可以篡位的前奏了。接着又是王允撺掇吕布杀掉董卓兵变掌握了中央权力。而王允又墨守成规坚守“一年不二赦”的昏招导致被董卓的残党李傕、郭汜绝地反击夺了性命。而李傕、郭汜这两个西凉莽夫又因为各自利益而最终反目,李傕劫持了汉献帝,郭汜扣留了公卿大臣,郭、李相互火拼,烧杀抢掠。
在谁也不服谁,谁也没有能力干死谁的情况下,汉献帝东躲西藏,几成过街老鼠。公元195年,汉献帝费了很大工夫才摆脱了李傕、郭汜这两个军阀的控制与纠缠,在董承、杨奉等人的护卫下,辗转来到了河南灵宝。这时,最有能力威望(强大的军队后盾)与资历(四世三公的背景)的袁大盟主袁绍如能听取谋士沮授之言迎立汉献帝,迁都于邺城,那就能挟制皇帝而控制天下了。而袁绍偏偏听信原“西园八校尉”右校尉淳于琼之言,把汉献帝看成了影响自己施政与自立的累赘。
曹操也知道了汉献帝无“军阀”认领的情况,听取了谋士毛玠可“奉天子以讨不臣”的理由赶紧迎立了汉献帝,程昱和荀彧也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挟制天子以令诸侯就可以用天子的名义来为自己办事,比如以天子名义招揽人才为自己所用、任命自己人担任官员、独揽朝政等等。
不管怎样,最终曹操还是把汉献帝弄到了许都,从而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升级打怪模式。
客观而言,终曹操一生,汉献帝都活得还算体面。可以说,汉献帝虽在傀儡之位却还是有贤主之才的。朝廷被胁迫迁往许昌后,朝中的大权被曹操一手掌握,但名义上的皇帝还是汉献帝。汉献帝自然清楚自己的处境和面临的威胁,但他遇事沉着冷静,对曹操的态度有礼有节,既维护了作为一朝天子的尊严和脸面又抓住有限的机会奋力抗争,让雄才大略的曹操终极一生都不敢对皇位有非分之想。他们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既相互提防又相互利用,在曹操和汉献帝两个聪明人之间,有一个不可言说的平衡点,那就是双方利益需要及当时的形势发展。
曹操对汉献帝虽有其目的性,随着权力的增长少了绝对的忠心。但待汉献帝还算比较宽厚的。“衣带诏”事件就是明证。献帝借曹操和北方袁绍争抢地盘之机,欲夺回皇权。联络外戚董承等人想诛杀曹操,由于汉献帝联络大臣的诏书是藏在衣带中的,故称此次事件为“衣带诏”事件。政变最终失败,曹操对这次政变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处理措施,即对以董承为首的政变参与者和执行者给予严厉打击,甚至将董承夷灭三族;而对政变的实际谋划者汉献帝却采取从轻处理,没有给予任何处罚。
衣带诏事变失败之后,经过了长时间的相处和磨合后,他们似乎找到了相互之间可以共生共存的新型君臣相处模式,尽管根本利益不同也偶有摩擦,但维系二人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却牢不可破。为了巩固这个同盟,曹操把曹节、曹宪和曹华这三个女儿一口气都嫁给了汉献帝,曹操成了汉献帝的铁杆老丈人。后曹操也获得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和剑履上朝特殊待遇,论其资历名望取汉献帝而代之其实也有机会的。但终其一生也未再觊觎汉献帝的皇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别样的忠心,也算是一场完美的意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