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详细地总结了需求的获取、分类、筛选。接下来就要将原始需求加工成开发、设计、测试、以及客户看得懂的需求。因此本文要分析两方面内容:
1、加工原始需求。
2、输出原型。
不同的产品经理做需求的方法都不大一致,有的喜欢自顶向下地分析,有的喜欢从原型出发,也有的喜欢从竞品找灵感。方法无对错,只有好坏,能让需求达到预估目标就是好的方法。我喜欢从五大层面去细化一个需求,这也是《用户体验要求》里的五要素,即: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展现层。从战略层出发,逐步分析,到展现层就能将一个抽象需求具体化。
一、战略层
任何需求都必须具备其战略意义,开发没有意义的需求,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战略层要求产品经理要搞清楚两件事,公司能得到什么,用户希望得到什么,换种说法就是分析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
1、产品目标:产品目标要分析两点:商业目标、成功标准。商业目标,要求需求能为公司提供实质价值,可以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创造新的盈利点、增加用户黏性等方面的内容。成功标准,设定目标是否达成的评判标准,一般会分析用户增量、用户活跃时长、页面点击量、交易量、交易额等可量化数据。
2、用户需求:产品是为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而创造的。产品经理在设计功能时必须尽可能保证你所设计的功能能符合用户对它的期望。分析用户需求要从三个方面分析,用户、场景、需求。这个分析法上篇文章已经介绍过了,有兴趣的朋友可自己翻翻。
二、范围层
功能是需要边界的。试想一下,我们正在开需求研讨会,讨论做一个支付功能。这时老板说我们的产品单价高,用户难以承受一次性付清,需要添加分期功能。客服说用户年龄跨度大,需要同时支持微信、支付宝、快捷支付、网银支付。运营说产品渠道众多,需要做PC端、微信浏览器端、APP端。面对这么多需求,这时你怎么办?全部做?首先项目经理就得跟你急,即使投入开发,也将耗费大量开发时间,其次,辛辛苦苦做好全场景功能,大部分功能用户可能一次也没用,反而让产品逻辑变得非常复杂。对功能划分边界是分析需求的第二步,功能划分得好,既节省开发成本,用户也会用得开心。
1、功能的边界:要分析功能的边界,必须先确定需求来源(提出人、提出场景、提出时间)、需求投入(资源:人/月/物)、需求预期(目标用户、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根据目标用户(核心、次要、边缘)、场景(核心、次要、边缘)、投入回报比(开发投入、预期回报)这三个方面进行筛选。
2、非功能边界:软件的非功能性需求。
三、结构层
结构层是第三层,在之前战略层与范围层中,只是做了一些较为抽象的分析筛选工作,现在需要做一些更具体的事情,它能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效果。在结构层中,可以开始定义功能的业务流,它包括三个方面,功能流程、信息结构、页面流程。
1、功能流程:功能流程规定一个功能从被触发到完成功能目的的过程。它往往是在现实流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产品特性。功能流程一般使用泳道流程图来描述,可以清晰地表达出功能每个步骤的角色、阶段、结果流向。
2、信息结构:在设计一些分类与导航的功能时,是无法用流程图来表示,因此需要引入信息结构。信息结构的目的在于让用户容易找到信息。其本质是对信息分类,分类方法有层级、矩阵、自然、线性等结构,使用什么样的分类方法,需要根据目标信息灵活处理,
3、页面流程:终于到页面流程了,这意味着要正式设计原型了。页面流程的展现形式为页面流程图,在设计页面流程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页面、要有异常页面。
四、框架层
框架层目的在于关注页面流程图中每个页面的元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其本质在于用户界面的设计。界面是各种元素组合的结果,良好的界面设计是能让用户一眼看到重要的东西,尽功能地减少与隐藏不必要的东西。界面的设计是一门大课程,本文只是给一些建议:
1、页面的核心元素的被感知力。大部分人在浏览页面时,是不会从头到尾按顺序看个遍的,因此要尽量让你想在页面中展现的核心元素能第一时间被用户感知。
2、页面元素无非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表单,可以用其组合成各种组件,再由多个组件组合成一个页面。话虽如此,但界面设计一直在创新,要多开眼界,时刻保持学习的心。
3、类似功能的页面布局请保持一致。如果有人为了炫技而将每个页面都设计得不一样,那这款产品一定很难用。保持页面布局一致,一是能够减少设计与开发的工作量,二是能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以上全部完成后,原型其实已经做出来了。
五、展现层
展现层是页面最终呈现的效果,是由设计师将你的线框图加以设计,使之能满足用户视觉、触觉、听觉的需求,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