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省城杭州,繁华而充满诱惑。
重点中学杭州府中里,托人找关系进去的不少,这些有钱的公子哥们,许多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徐志摩是个例外,家里虽然是财霸一方,但是却能用巧劲学习,绝不用功。放假的时候,他们几个有钱的同学,约着一起去市区游玩景点,喝茶聊天,讨论国家大事。
而郁达夫则一个人留在宿舍里,研读随身带着的文学书,琢磨怎样写诗,如何投稿。他觉得唯有写出好文章,才能有出路。既然在学校里出不了名,就去扬名天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进学校一个月这之后,他投给《全浙公报》的诗词登出来了。
这下班级轰动了,同学们争相传阅那张报纸。看着那些心灵深处凝聚出来的黑字,郁达夫露出了走进杭州府中最灿烂的笑容。
一个才子就这样诞生了!
对于自己的才气,郁达夫觉得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他是个文学神童,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九岁题诗四座惊。这样的情节,也许在史书中多有记载,神童往往能在1-10岁的时候有天才之举。
郁达夫是个三好学生,成绩好,品德好。他的理想是,努力学习,将来考公务员,解决生计问题,孝敬辛苦大半辈子的母亲。
而徐志摩则与郁达夫有所不同,他没受过苦,对于他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为重要,为国家社稷出力才是他的理想。虽然他并不知道怎样出力,但是他看到报纸上的中国已经陷入水深火热。洋夷嘲笑的面孔时时浮现在这个少年的脑海之中。
每天看报,在杭州府中的学生中很普遍。
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士兵,打死镇压革命士兵的排长,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清军四处捕捉革命党人,国内的时局动荡不安。
学校的学生虽然身处偏静角落,但却每日关注事态发展。对于革命军的节节胜利,杭州府中的学生中,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类是以徐志摩为代表,他们欢呼,他们为革命党人的胜利由衷的感到高兴,认为中国正走向希望之门。另一类以郁达夫为代表,他们持观察态度,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关注事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