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在你耳边和你抱怨过,我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阅读量这么低;又或者我专业技术这么好,怎么还没有伯乐赏识呢?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人物故事。
1.
2020年,有一部长篇小说《秋园》出版,在豆瓣评分高达8.9分,2.7万人标记读过,有4.0万人想读。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有的读者甚至说这是女版的《活着》,还有的小读者说读完以后,想要立即去听听外婆的故事。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是一位年过八旬的奶奶的作品,书中讲述了她和妈妈的故事。作者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花甲之年开始写作,2020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秋园》,2021年、2022年相继出版《浮木》和《我本芬芳》。
她在自序中说:“厨房大概四平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我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写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写这个故事,我称过它们的重量——足足八斤。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她说之所以动笔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而能够出版成书,完全是意外之喜。
2.
王秀云,一个普通的沂蒙山区女性,没有上过学,却在42岁开始识字,阅读,再到创作,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三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以特有的坚韧与追求,创造了沂蒙文学历上的一个奇迹。
她从小就有一个识字的梦想,无奈由于农田和家里的劳作,渐渐地,那个梦想也就淡了。可是,当用着字的时候,没文化、一个“睁眼瞎”的滋味像刀子剜着一样剜得王秀云心尖痛。
直到她的大孩子上高中的那年冬天,面对家中的一摞摞书籍,多年压在心中强烈的学习意识一下子迸发。
从下决心从头开始,从烦杂中静心,像刚入学的小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她的丈夫见她学习真切,便找来意境优美的短文让她读,读熟了再写,在学字的同时,陶冶情趣,提升文化鉴赏力。
就这样,王秀云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一有空就做下来,把她喜欢的短文重复地读它几遍,十几遍,几十遍,直到把一篇完整的文章熟练地读下来。
读熟练后,在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因没受过正规训练,写得很“随意”。小儿子看到后,便教妈妈下笔的方式。孩子一次次地教,她一天天地练,逐渐得,她便掌握了笔划顺序。
接着,在小儿子的帮助下,她又学会了拼音、查字典。
为了把学的字熟练地写出来,晚上躺下后,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字,手依然不住地在床上划。
她就是用这种学习方法,毅力加耐心,一晃八九年光景,寒来暑往,为着自己的梦想,边做家务边学习。
认字、写字、读书,渐渐地,短文、巨著,许多优秀名篇让她尝到了读书的快乐。
她一遍遍地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潭清水》《亲戚之间》《阴阳劫》等中短篇小说,读汪曾祺、莫泊桑的小说集、卢梭的《忏悔录》、读古华的《芙蓉镇》、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中外名著。
之后,她拿起笔,开始了她的“写作”之梦。她把自己心中脑中的那些活生生的生活写了出来。由短篇小说《黎明前的鞋声》到长篇小说《小城生活》,在这期间,她还学会了使用电脑。
因为她付出了常人几倍的努力,从真情真景融进自己的小说,才有了让人称道的成果。陆续地,她不断地创作出了很多的作品。58岁时,王秀云加入了省作协,继续行走在追梦路上。
3.
四十岁时因为始终有个文学梦想,有一腔热血,坚信自己可以写出来,写下去,他就用纸和笔一口气写下了七十万字。
孑与2是某平台的大神作家《唐砖》的创作者。只凭半部《唐砖》便挤身大神作者之列。
这部作品写的是一位考古专家在工作中不小心穿越到唐朝,然后用现代技能成功在大唐呼风唤雨的故事。
这里包含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那是别人看不见的读书、思考和生活阅历!
没有书房没关系,没有电脑也没关系。地点不重要,形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颗开始的心。
4.
小梅是一位在老家种植柑橘的创业者,她一开始非常担心自己辛苦种出的柑橘没人要,后来经过朋友的指点,通过自媒体把自家的柑橘发到某平台上,由于确实新鲜好吃,她本人又热情、诚信,因此吸引了一大批顾客,再也不用担心销量问题啦!
可见,不管是写作,还是其他的什么事情,开始了就有希望!
诚然,也许有人要说他/她们只是运气使然,我们去做不一定成功。可是,如果你都没有开始,又怎么会有成功的机会呢?
从现在起,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说不定有一天,你就怀才而遇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