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降维攻击”这个词很火,降维打击出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Ⅲ·死神永生》。降维打击就是将攻击目标本身所处的空间维度降低,致使目标无法在低维度的空间中生存从而毁灭目标。
而从个人的思维角度出发,我们是否养成了多维度思考的习惯,对低维的思考进行了降维打击呢?
先进行下面问题的思考
问题1:什么样才算是幸福的?
这是个老话题了,每个人对幸福的认知不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大部分人觉得幸福就是有很多很多钱。
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钱固然是幸福的一个重要维度,但是家庭和睦不是吗?理想的实现不是吗?弹着自己心爱的吉他不是吗?为自己心爱的人煲汤不是吗?
A在金钱的维度前行200米,家庭关系方面弄的很僵硬,又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相对应的,B在家庭关系方面前行200米,金钱维度前行100米,兴趣爱好方面前行10米。综合下来,B是不是比A幸福呢?
多维度思考的人,更容易从大的格局去分析问题。
问题2:产品卖不出去怎么办?
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的第一时间是去思考产品怎么去卖出?但是却没有去问,是什么样的产品?产品卖不出的原因是什么?现有的销售渠道有哪些?
多维度思考的人更喜欢对问题的背景做多维度思考,而不是一头就扎堆进入解决问题。
问题3:作为销售A,如何认识陌生人B?
传统的做法是A冒着被质疑被拒绝的风险主动上去搭讪B,成功率为50%,这是单维度思维的做法。
而多维度思维的做法是A设法找到与自己存在利害关系的C,然后C刚好也认识B,这个时候A主动邀请C介绍B被自己认识,经测试成功率几乎达到85%。
通过多维度思考,进行了信任转嫁,成功率由之前的50%提升到了85%。
多维度思考的人,懂得用多渠道曲线救国。
那么如何才能养成多维度的思考习惯呢?
1.增加自己的知识量
思考是建立在我们拥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我们思考问题,其实更多是在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当你的大脑没有知识可连接的时候,大脑会呈现一片空白,随着知识量的叠加,彼此才可以链接起来。
如果知识量太少,维度连接点减少,思考会受限。比如:你不知道数据分析是什么?那也就无从谈起如何用业务数据优化产品流程,也无从谈起如何用业务数据改进运营策略了。
所以多维度思考的基础是我们自身有足够体量的知识。
2.对任何问题都进行下意思的质疑
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提到,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我们更习惯用思维更偏向单向的应激思考方式“系统1”去思考。当我们养成不断质疑的习惯时,思考自动会从“系统1”切换到“系统2”,这样才能触发多维度的思考。
3.多总结研究多维度思考模型套路
学会多总结前人帮我们总结的多维度思考的套路,这样在思考时可以直接通过套路,进行多维度的思考问题。
下面简单介绍下,5w2h分析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多维度思考模型,或者说是套路。
(1)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2)WHY——为什么要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没有替代方案?
(3)WHO——谁?由谁来做?
(4)WHEN——何时?什么时间做?什么时机最适宜?
(5)WHERE——何处?在哪里做?
(6)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是什么?
(7)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是不是瞬间维度就扩展开,自古套路留人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其他多维度思考的套路模型有:提升沟通效果的:SCQA结构化表达、用于决策选择的:SWOT分析、企业所处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等等。
但是切记一点:不要被固有模型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型只是工具。
4.学会切换自身角度去思考问题
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破而后立,我们要用俯视的方式轮流切换每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最近比较火的一部剧《都挺好》,剧中老苏家的男人都更多的考虑自己,尤其是苏大强,自从欺压自己的妻子离世后,便各种作,给儿子、女儿、儿媳们添堵,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
看剧的人都觉得这老头作,没有站在儿女们的角度去体谅儿女,但是真正生活中,能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的人又有多少呢?
所以,学会不断切换自身角度和立场,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多的维度。
当别人还是单维度思考的时候,你已经通过一整套多维度的思考剖丁解牛,那么这时在处理相同的事情时,你就可以对他进行降维攻击。
所以,换个角度、换个高度、换个渠道去多维度思考,我们会更接近于道的本质,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所谓思维一转天地宽。
多维度思考,你学到了吗?
作者:紫川君 产品设计及生活感悟随笔作者 公众号:产品设计星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