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期,虽然分田到户,但农机具家家户户为零。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原有的生产队解散,队长等干部也成了社员,村里只保持村一级干部,即支书、大队长,会计。
分田到户的头几年,有钱的人家开始买牛用来耕地,多数户家还是用人翻地,用人拉耙耙地,人工拉耧耩地,一到秋季累的要命。
特别是过麦秋(芒种),家家户户用镰刀割小麦,用人工拉着小拉车运到打麦场(俗称场院),用铡刀切掉麦根子,然后摊晒,起初用人工推石棍碾压麦子,这样即肥工又肥力,这时开始有了拖拉机拉着棍压场,晒干的小麦压两遍,翻场,再压两遍开始起场,把麦秸用杈挑出来,再把麦糠麦子堆起来,赶上有风便用木锨扬场。
扬场是个技术活,会扬的把麦粒扬成堆,麦糠刮到下风里。扬场的时候一两个人在扬,必须的有一人用扫帚扫着麦堆上的麦余子。待扬完之后,把麦粒装袋子,麦糠归堆或拉走堆到放柴禾的屋子里,等都压完了场再把麦秸垛起来,上面抹上泥以备抹墙或房顶用。
用拖拉机压场又快又省力,家家户户排着号等着碾压,打麦场都在一个大场里挨着,拖拉机一旦进了场很难走出去,因为压场村民们打架的每年麦秋都会发生。
麦秋天又热又累,赶上天好还不那么累,一旦赶上雨天就把人累死,又是摊晒麦子,一下雨又的堆垛,雨若下的大又得抢种棒子(玉米),那时候开始种棉花,麦秋时还得打农药,防治病虫害。
真是又忙场,又忙地,过完麦秋人们都得睡几天才能缓过劲来。
粮食的确来之不易,糟蹋粮食就等于没有良心。庄稼人的不易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辛苦,让我们想想种粮人的辛苦,我们还是珍惜节俭点用粮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