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的有些累,连续的周末培训,文明校园检查,两天开会,加之临近期末,功课和作文、作业任务较重,每天在办公室都是低头忙碌的状态,晚上带办公室打卡读《论语》,然后忙孩子,停不下来的感觉,以至于这一周都有些头疼。今天想断更一次,看到有人点赞阅读,忍不住还是写几个字吧。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下午去尼山书院听文庙吕主任回复课题问题,因为层次有悬殊,对接不够好,因此对所要研究的课题帮助不太大。但有有所启发和思考:1、启发:学习国学的方法。每天坚持10分钟,哪怕是睡前,连续三个月,时间自然会增加到更长。如果每天能够学习到一个小时,读书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学习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三五年甚至十多年后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个观点不止一次听说过,也深信不疑,如今国学上开始用起,相信定能有所提升。2、思考:古人读书为明理,即明白道理,学习儒学自然是大有可用,到现今应试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考的是知识和技巧。传统文化虽好,近几年也成为社会大趋势,却被考试挤到几乎没有可学习的时间。再者,教师的底蕴亟待提高,记诵实践中也需不断调整各方因素,且需有定力。3、《礼记》中讲到“记诵之学不足为人师”。而参加诵读团队一年多来脑中似乎已经有了一种思维定式:在13岁前的黄金记忆期里,让孩子们先背起来,大量积累起来,以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阅历,理解也就逐渐深刻透彻。但在此次培训过程中又有新的体会,不让孩子理解意思,那么大量背诵也就只会流于形式,却无法实践到生活之中。但是讲解与理解之间又有跨度,讲得少了无用,讲得多了太占时间,效果也不一定能有保证,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