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中关村二小的事情使“校园暴力”这个词回到了公众的视野。知乎er总是三观极正的,用激烈的言辞声讨着那些不把孩子当事儿的人,告诉大家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刷着这些帖子,回想着自己儿时的经历,我不禁发出一声哀叹。
作为一个四五线城市的成长起来的孩子,这个现象对于我真是太熟悉不过了。说的难听点,我的小学初中就像一个小型黑社会,打架这些都是小事。四年级,有同学将带颜色的碟片拿到学校,五年级,我同桌因为打老师而出名,六年级,两名女生被班里一群男生猥亵,小学毕业,一名男同学因为偷铁轨还是什么的被送入了少管所。初中了,打架是要用对讲机的,砍人是要用刀背不能用刀刃的,一旦打不过是要到社会上找靠山的……林林种种的事情,可谓颠覆三观。
在其中,便有两名男生让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个,每天被那些混混拿起桌子板凳往身上抡。那时候的桌椅都是木制的,一砸就烂,于是他小学后半段从没有一套完好的桌椅。而另一名男生,每天下课会被一帮子人拳打脚踢,从教室这个角落踹到那个角落,从走廊这头被踹到走廊那头。他的衣服从来都是布满了脚印和灰尘,一开始他每次被打都会喊疼,到后面,惯常的挨打似乎使他练就了钢筋铁骨,每次只剩傻笑了。
他们或许是想反抗的,但一个人和一群人,悬殊的力量只能让他们多挨打。老师和家长应该是知情的,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看着他们一直被打到了小学毕业。
正是因为儿时的经历,我总会告诉还有孩子在上学的亲友,“如果有条件,就把孩子往城里的好学校送,不仅教学条件好,生存环境也好很多。”于是,在看到这次事件是发生在北京,发生在中关村二小这样知名的小学时,我真的震惊了。原来,校园暴力处处存在,而身处好学校,除了要担心孩子被欺凌,更要担心校方可能为了学校的声誉选择大事化小,将事情压下来,而牺牲孩子们的幸福。
知乎上有个问题“被校园暴力的当事人,几年后都怎么样了?”回答里有人患了PTSD,有人得了抑郁症,有人始终自卑,有人戾气很重,当然也有很多人好好地活着。但就像一位答主说的:“不论这些孩子最后变得自卑,还是很坚强,还是一蹶不振,一定都有过一段非常痛苦到晚上哭的睡不着的时候吧。”我深表赞同。我们长大了,总是觉得小孩什么都不懂,觉得一切都是小事,可是孩子也是会思考的个体,在孩子心里,很多事情就像天塌了一样。
也是近两年,我才开始以戏谑的语气给父母讲述儿时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每次讲时还会带一句:“你看你们闺女长这么大多么不容易,小时候多给你们省心。”虽不是校园暴力亲历者,但也算经历了整个过程。虽听着像吹牛,但实则是庆幸。
因为庆幸自己能够在如此恶劣的教育环境下走出来,却又看到“校园暴力”的普遍存在,我开始思考,对于将来我的孩子,我要如何在这个课题上教育他/她。男孩,要让他不能弱到被别人欺负,更不能暴力地欺负他人,要明白一切暴力源于内心的自卑,要理解他人同时不能给自己留下心理阴影。而对于女孩,除了这些,还要注意生理层面的另一层保护。
可惜的是,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很久,却始终找不到一套万全的可能保证效果的方案。而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大学还没毕业,而应该是摆在所有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么,面对这样一道难题,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只能被迫接受了么?我觉得不是的。就像男女平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过近些年来旗帜性人物艾玛沃特森和谢丽尔桑德伯格等人不断将女权的真正涵义向公众宣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并开始努力给男女创造一个公平选择的机会。
所以同样的,面对“校园暴力”问题,当人们真正开始在意孩子感受,把它当作一个问题;当它真正可以被放在台面上,作为一个公共议题出现时,我想离缓解及彻底解决问题就不远了。
但是,一切改变都需要长久的过程。校园暴力,不只是现在已是家长的人应该考虑的事情,更是我们这些年轻人需要开始思考和重视的事情了。只有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个人都把“校园暴力”当做一个社会问题,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避免遭受其害,这样,当我们的孩子进入校园时,才有可能拥有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某琳原创,转载请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