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华封
何期于此地,见说是神工。冲绳,与中国浙江、福建隔海相望。其实,它还有一个更为古老和久远的身份——琉球王国。共有华封意,升平佑兆民。从15世纪开始,明清朝廷多次对琉球王进行册封;依靠着中琉朝贡贸易优势,琉球创造出辉煌的东亚大航海时代,成为亚洲重要的海洋贸易枢纽。由此,华夏文明,妈祖文化,被深深植根入了琉球的文化基因。
1372年开始,琉球向中国称臣纳贡。明清时期,每逢琉球王国王位变更,必向中国请封,中国亦会派出隆重的册封使团东渡琉球,总次数达20多次。闻说提封足和气,我心欢快为中华。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并未因岁月变迁而消亡,册封日反而成为了冲绳当地重要的节日庆典。盛典期间全城动员,万人空巷。册封使团的记忆,也是中琉妈祖信仰的文化交流的见证。
中琉妈祖信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除了丰富的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价值之外,还凸显了其在“海丝之路”战略中关于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的现实功用。妈祖信仰在琉球的传播、弘扬至改造,见证了中琉五百余年的宗藩交流史,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外交文化的包容性、正义性与可塑性。中琉交流史上的妈祖信仰,对新时代“海丝之路”的文化建设,显然具有启示性意义。
琉球文明进程以明初为起始点,并于清代中后期达到鼎盛,为秦汉以来延绵不断的中国“海丝之路”,增添了绚丽的一笔。浑厚风神粹,恢宏德度全。明太祖出于“怀柔远人”的目的,秉承儒家文化“尚和”、“修睦”等传统,通过德化与文化感召力,使周边国家主动依附,同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诸藩属国提供扶持与救济,显示出中国外交文化的包容性与正义性。
琉球在洪武五年被纳入中华朝贡体系之时,尚未完全开化,据成书于天顺年间的《明一统志》所载,当时的琉球民智未开,民风彪悍,“杀人祭神,聚髅为佳”;“无赋敛,不知节朔”;“无文字”。诸君自此皆升矣,更向根基厚自封。相比《明一统志》对朝鲜“柔谨为风,戴折巾,服大袖衫……俗知文字、喜读书”,对日本“重儒书、信佛法”的记述,其评价判若云泥。
时至清代,官方对琉球的态度转变甚巨,《大清一统志》记述了琉球在清代的风俗嬗变,赞美琉球“近奉正朔,设官职、被服冠裳,表陈章奏,以土官为府职,司朝贡者为文职。著作篇什有华风焉。”可见,由明入清,琉球国从化外之邦,摇身一变,而为“辑瑞球阳”(雍正二年所赐御书匾额),“海表恭藩”(嘉庆四年所赐御书匾额),成为与朝鲜等国并驾齐驱的守礼之藩。
由于清廷和琉球的关系较之于明代更为密切,中琉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蒸蒸日上,因此清代琉球国的“慕华之风”亦更甚。到了清中后期,以“华风”为荣、为尚,已经成为当时琉球上层贵族及文人的普遍心态。发源于福建地区的妈祖文化,借助琉球人的这种“慕华”意识,逐渐渗透到中琉宗藩交流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宗教与民俗的政治功用。
华夏疏封琉球史,蘋蘩文德继周诗。妈祖信仰有明显的“君权神授”意味,册封琉球使笔下的天妃灵应事迹,琉球人对天妃祭祀仪轨的细致阐述,可看出妈祖在宗藩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与官方色彩。中华文化重“和为贵”、“修文德”,兴“王道”,时至当下,一如既往。妈祖信仰传达的和平友善之道,古往今来,一以贯之,承载了宝贵记忆,为新时代提供了有益和丰富的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