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恋爱故事,如花束般美丽,也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激情绽放之后,找不到继续生长的土壤,这恋爱,便结束了。
麦和绢因为相互之间的共同点而互相吸引,惺惺相惜,来之不易。当他们分手时候在一家小店里,却一起目睹了另外一对男女在重演他们的故事。我觉得这里是非常伤感的,同时也有一丝讽刺意义。
原本以为的难得遇见,惺惺相惜,原来并不“难得”, 某种意义上的珍贵情感也变得廉价了。
电影试图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解剖商品经济和社会形态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受到社会的影响越强烈,就越容易被无形标签化,也越容易让个人变得眼光狭隘。例如“某某是XXX迷,某某是XX控,某某只喜欢穿什么品牌的衣服…”等。
由于品牌和消费主义的盛行,甚至有各种鄙视链的出现,例如什么阶层的人背什么包,什么阶层的人吃什么样的食物… 既然这样,在市场文化大潮下就很容易造就大量“相同”的人。有时候还会看见像“网红必须读的经典书籍”这样的文案,有时,书籍也成了包装人类的一件衣服了。所以,这个年代,遇到个和自己读一样书的人也并不代表什么,倒是或许能说明大家平时都爱刷手机。
喜欢相同款式的鞋子,喜欢同一位书籍作者,喜欢同一场音乐会…这些都还不足以让人与人心灵达到高度的共鸣。
心灵的共鸣,往往是远离与消费和物质有关的一种能量。电影中着重描述麦和绢在共同特征里的欣喜与狂热,甚至在感情变淡的时候绢仍旧沉浸在他们的共同爱好里(游戏,电影)说明在他们的相处模式里,延续最初的交互是常态,却从来没有任何新的拓展尝试。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电影《爱在…》三部曲。时间很久了,有很多内容我忘记了,但我记得最清的一个情节是很多年后,女主好像成为一个某行业的志愿者,她和男主聊天,聊到很多心灵层面的东西。容颜易老,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工作活的是否光鲜俱不重要,唯有人的思想在岁月可以熠熠发光,吸引另外一个灵魂。
我赞同美国心理学家派克给出的“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见钟情很难产生真正的爱,一见钟情的爱是虚幻的爱。但我同意一见钟情可以作为爱的起始,比如这部电影里的麦和绢。
但一见钟情不能作为恋爱继续的筹码。
男主在热恋时期说的一句话,希望一直维持现状,却不幸一语成谶,他所说的话实现了一半。实现的一半是几年后的他们还和刚认识的时候一样,并没有更深的走进彼此的心里,而彼此还是彼此,他们的自我修炼也并没有因为对方更加优化完善。因此“保持恋爱的甜蜜”这一半未曾实现。
好电影击中人心,也非常扎心。我们普通人的日常也经常像电影一样,所以很容易在电影里找到共情,有认同感。
两个人用同一副耳机听歌,听到的却不是同一首歌。两个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吃着同样的饭,吃的却不是同一种味道。
这部电影虽然是体面和平的分手,但我觉得是蛮伤感的。因为大多数家庭都会经历故事里的“痒”年,男女主因为还没有结婚,很容易就分手了,但无数已婚有孩家庭在这种境况里又是何等煎熬。我想,这也许就是电影的意义所在,让贤者看官通过别人的感情探索自己的生活,但愿旁观者清,创造出适宜亲密关系的土壤,再次慢慢培养出新的花束。
《花束般的恋爱》电影小档案:
山音麦 (菅田将晖 饰) 和八谷绢 (有村架纯 饰) 因错过尾班车而相遇,因而开启一段恋爱。
这是我2023年看的第二部电影。
日本 / 剧情 / 爱情 / 2022-02-22(中国大陆)上映 / 片长124分钟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