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我的标签
1. 自我成长与行为积累
- 使用成长型心态(Growth Mindset)面对自我,让自己成为学习机器,而非给自己打标签从而自我设限、故步自封(一切才能,来自于练习)
- 常见标签举例
- 专业方面:我很有才华
- 职业方面:我擅长做某种事
- 感情方面:我是坚强的
- 顽固不是理性
- 理性:把客观指标当目标
- 感性:把情绪共鸣、同步当目标
- 顽固:坚持既有目标、情绪
- 原因
- 先天性格
- 后天见识少、经历少
- 相对于:改变
- 顽固不一定是问题,不改变也能成功,关键在于组合:与「贵人指引」或「无人指引自己摸索」的搭配
- 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
- 有一半人都认为自己「擅长思考,不善执行」
- 行为积累就是要刻意逼自己不断做新的练习,哪怕不爽,主动求虐
- 「新」要求是挑战新的高度,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 不断刻意练习,直至熟练
- 定期突破现状,逐层提高,以完成多层深度练习,积累并收获伟大果实
- 谨防心智偷懒:自己花了时间,别人也看到自己花了时间,但没有进步——说明是在重复,重复时间是无效时间
- 时间积累
- 金钱就是时间,是祖辈积累从而传承、为自己节省下来的时间,所谓「阴德」
- 如果他们没积累,就自己从头积累
- 一个人是否成功,看他服务的大众有多少
- 积累时间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习——学习优秀的商界精英、学界精英写的书、做的演讲
- 「他们的知识就是他们与你分享的时间。有了这些知识,你可以把他们经过无数时间之后提炼的技能和知识,作为你的时间积累的一部分」
- 优秀的行为条件
- 选择的终点只能由感性确定,这些目标被称为「选择型目标/被服务的目标」,需要信念、激情、认同感
- 拖着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自己的责任在于作出选择。如果总是思考和质疑自己的目标,将导致思维混乱、行动混乱,一事无成
- 为了达成深层目标、以深层目标为理由的「服务型目标」,需要理性、效率。确定目标后,如何执行?
- 进程和可行性评估:正态分布如何?
- 情绪低响应机制:集中注意力,减少情绪化(减少对自己情绪的响应),排除外界干扰(减少对他人情绪的响应)
- 推销/谈判:让人看到自己的心理反应,想办法面对之、管理之
- 内心评价尺度
- 优秀者追求:不同于大众习惯的琐碎目标
- 同辈和榜样很重要
- 身边的好友做了,自己会跟着做
- 看过榜样人物经历的,会觉得自己的经历不过是小儿科
- 因此被事情困住时,可寻好友聊天、读杰出人物专辑、旅行以接受优秀人物刺激
- 而不是「不要想」,关键是想什么,怎么想,怎么验证想的结果
- 价值观是组织行为的程序
- 中长期内,造成自己的现状的责任,通常在自己身上
- 对行动结果的期待要符合概率分布:不要自以为自己会比别人块,自以为比别人聪明多少,然后就贪多、多管齐下
- 在学习初期,先学理论有什么好,在想理论有什么不好,而不是反过来。初期可以干这些事
- 按论证思路,自己重新推演一遍
- 学习论证方法:应用到类似问题上
- 学习思考框架:能解释什么,还能解释什么
- 后期看理论的问题时
- 看错在哪里
- 看为什么错了
- 如何形成「好」(注:是我而非陈虎平打的引号)的价值观?如何形成对结果的正确预期?
- 模仿他人
- 多看传记
- 多见世面
- 多看分析成功的科普书
- 多思考和对比
2. 家族积累
- 拖延与贫困
- 拖延:行为与心理
- 技术拖延
- 效率低/自控差
- 原因:目标分散
- 解法
- 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分解为一天之内,甚至30分钟内可完成可测量的目标)
- 小目标之间逐层升级
- 完成单个目标中间的学习环节必须刻意在费力区学习,不断改变难度、角度、广度、深度(刻意练习/深度练习)
- 张弛有度,必须定期奖励自己(而非积累到完全崩溃)
- 心理拖延
- 贪婪:特别想赢
- 恐惧:特别怕输
- 贫困:物质与观念
- 读书少、见识短、观念贫乏、词汇量空泛、原则单一=>意识形态容易极端
- 相反,学富五车、词汇量丰富、思维模式多样、策略一层又一层、想法一组接一组=>少有意识形态困扰
- 缺乏{事实、证据、经验、因果分析能力}(复杂难解)=>难以{抵抗空洞和贫乏的观念}(简单粗暴)的吸引
- 人人都可以的事(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自由/人人都有做普通人的权利),重要的是能力、实力差异
- 社会的主流标准是清楚的、确定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 因为「名利不是最终目的」就不去赚钱、建功、淡泊,未必好;思考不一定带来不行动。这些都不是深刻,而是恐惧:「恐惧欲望无法实现,或者害怕实现之后的空虚」
- 经过工业化改造的中国儒家思想:「不断升级,为自我修养、家族积累、社区团结、行业发展、城市繁荣、国家富强、民族荣光而奋斗」
- 普通子弟不要做学问
- 真心想做学问的,就把这个当成精神追求,别想着赚钱和掌权了
- 天才可以做学问。判断标准很简单:天才从来不在意财富和地位;如果你在意,你不是天才。(详细可看 Simon Baron-Cohen 的书)
- 普通子弟可学理工科金融会计之类:自己读个博士,差不多算憋个大招,但别想着权、钱都有了。自己少玩点,也算上了个大台阶,但别指望一代之内全面上台阶。通常毕业后还是区企业做研发,赚钱养家。
- 家族积累与人生设计
- 人的奋斗基础无不依赖于祖辈积累,所谓「余荫」,金钱、社交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格局,无不受传承影响
- 工资 50 万通常是个坎,过了这个关,做重大项目,靠的不是简单的巴结可以完成,而是靠信任
- 信任何来
- 靠日常工作接触、非工作社交活动积累
- 「你也许很久都意识不到,人们对你的社会信任不够。谁会提醒你,搞好社会关系呢?谁会跟你来说,你不要太独、太自我,完全按个人性格做事呢?谁都不愿冒着刺激你的风险。」
- 意识到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更多人服务
- 十台阶论:人生的爬坡历程
- 同辈人,看似表面上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得到的结果却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平台本身就不同:家族积累下了环境、金钱、思维模式等等。这并非不公平。
- 「深刻的触动,来自经历。见得多了,才知道现在的自己真的如此 low。奋斗的动力,就是这么来的。都不敢去见,那就自我封闭,自我认同,自我锁定了。当然,不会有人跑来跟你说,你好 low。没人跑来跟你玩,这就是对你的惩罚了。」
3. 社会情感的驱动
- 弱关系对青年人的重要意义
- 弱关系不等于钻营(有人这么干,并不意味着两者就相等)
- 有的弱关系对于成功而言不可或缺,例如贵人:如果不认识,年轻人连好的信息都接触不到
- 「别人信任你,才带你玩。信任靠频繁接触,都是自己的队伍。你有能力,但你跟错了人或游离在外,也没有上升空间。公司的老大通常最有想法,你主要是执行,不是提出什么想法。你要真有想法, 还能放手做,那是老大信任你。如果你不跟老大接触获得信任,光凭能力,老大也不会放心让你做重要的事。」
- 「实力不一定是弱关系强的原因,与社会接触的行为习惯才是」
- 有实力 + 弱关系
- 实力与弱关系要同时培养(异质);先实力后人脉有可能为自我封闭背书
- 实力:自己控制 + 线性累积
- 弱关系:高度不确定 + 网络效应
- 「超越了既有行为模式,打破了自己的路径依赖……虚心、归零、向其他人请教,学习不同专业的新思维,结交不同领域的新朋友」
- 「在已经具备一定专业能力之后,要迅速拓展社会空间,打开视野,善用组织、平台,不要沉迷于自己的聪明,不要陷入小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孤芳自赏。甚至,要取得优秀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不断与高手交流,在不同领域中获取灵感」
- 动力、方向、技术
- 动力:不同阶层的人为何而行动(不同的动力来源及其成因)
- 去亲身体会,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如果你有机会与世界顶尖的人才相处、在世界顶尖的智力密集区域生活,你所受到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这不是书本甚至名人传记可以传达给你的。你必须在现场,亲身感受,让热血上涌,让内心震撼,好几天都睡不着觉,被自己的梦想折磨着,什么别的事情都不想做。」
- 「个人积累不是资源占有的通行证,家族积累才是……如果你恰好出生在了普通阶层,那么,请扛住黑暗的闸门,向新生的地方去……如果不能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自己所在阶层的潜能,那么,你就辜负了它。没有人会真的尊重你。你落在哪个具体的阶层,这是投胎问题。没有人应该因此责备你或赞扬你。唯一要给予责备的,是你没有努力从这里向上。唯一要给予赞扬的,是你努力从这里再向上。我们在意的不是你我此时此刻的社会阶层,而是你利用它做了什么。」
- 「雄心、理想、激情,永远是人类的动力。理性、分析、效率,都是它的手段……人生就是要战斗到死。」
- 方向:找到伟大趋势所在行业、地方及其中的先进群体
- 找方向
- 不是重复(重复是一种心智偷懒)
- 首先来自于跟随(而非独创,因为很少有想法是能靠自己一个人完全想出来。「即使是从 0 到 1 的无中生有的创造观念,也是在一个小群体中碰撞、讨论、吹牛出来的。问题是不要跟随平凡大众,而是跟随一小组优秀的人。」
- 去大城市(1~1.5线)
- 北上广深
- 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天津、沈阳、武汉、成都、重庆、南京、西安
- 认知学徒
1. 向比自己大 8 ~15 岁的人(按十年成才的经验算,刚好比你高出 1 ~ 2 个平台)膜拜、跟进、学习 5 ~ 7 年
- 单纯阅读他们的书籍是不够的,重点不好把握
2. 此时大约 30 岁,听到他们谈论新的趋势,轮到你来行动、升级、突破、超越(他们这时候再行动的成本可能比较高了)
3. 注意两点
- 精神抽离:「有一些极为杰出的人会非常吸引你的注意,膜拜之外,要注意抽离」(学习并达到对方部分水准,但对方的目标和理想未必等于自己的,搞清楚)
- 代际迭代:每代人之间的行为模式也有差别,不可完全照搬上一代优秀分子的做法
- 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和理商,也就是调控自己和对方的认知、行为模块的能力,呼应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心理模块的能力。」
- 静态:深度练习(刻意练习)
- 循序渐进
- 主要在费力区练习
- 逐步把费力区变为舒适区,把恐慌区变为费力区,自我提升
- 刚开始学技能的时候,「你就是大众,千万别觉得自己的方法很特别、很有个人色彩、很配合自己的性格」
- 动态:连续进步
- 内部驱动:个人天性、自我认同
- 外部驱动:朋友、社区、社会、国家——「没有好驱动,尤其没有好的外部驱动,人就会变成普通人。」
- 连续升级的生活技术有 6 条,摘录 2 条
- 工作前两年需要为了连续升级而需要做的事
- 尝试新任务
- 生活要规律,要找对朋友圈(上进!「健身、学习编程、考察企业、接触不—同界别的牛人,这些才能帮助你强健身体、技能、判断。」)
- 工作 5 ~ 8 年:无论技术还是管理,年收入 20~50 w,瓶颈问题,如何解决——「借助团队、公司、组织、平台、社会趋势、潮流、风、国家战略力量」
- 转管理岗(组织、协调、提升人)
- 投资股权
- 创业
- 选择需要社会化的情感
- 面对多个选项时,单靠个人理性计算,困难:计算复杂度指数爆炸 => 「太多选择带来行为瘫痪,人类狭窄的工作内存无法处理。」 => 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思考能力(否则,或者失败,或者需要极为漫长的时间才能避免失败——然而人生就一次)
- 借助情感的、非思考的、感性的力量,降低复杂度
- 依靠同伴、团队、圈子的力量推动自己,而非自律
- 「你不可能从是一种人类永远不会欣赏的事情,你的热爱、你的激情,其实是与你信任的一些人共振的产物,并不完全取决于你,而是大家相互肯定的结果。」
- 「一个人待着,内心就强大了吗?越孤独,人生的重要选择可能越糟。越是参考他人意见、与他人交流、讨论、确认,可能越好。个人主义、独立思考、自主决定,这些话很动听,单在人生选择上可能很害人。(?)」
- 「你需要实实在在的人的鼓励,你需要身边有人提你一把,你才敢在选项的迷雾中走过去。没有他们的鼓励和认可,你可能无法确定要哪个。你的内心强大可能只是偏执的代名词。」
- 这种情感「不是私人化的、单纯属于个人的情感,而是在人际关系的交流中被确认、被强化的情感,也就是社会化的情感」
- 新选择三部曲
1. 信任
2. 共鸣
3. 选择
- 扛住黑暗的闸门
- 屌丝三定律
- 一切都是社会的错
- 别人的成功是偶然的
- 自己的成功是必然的
- 精英三定律
- 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 别人的成功是必然的
- 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
- 客观最难的是对自己诚实
- 人生何处不相逢
- 两种性格:系统推理者和情感共振者
- 没有天然的对错,调整并找到适用场合,化为己用
- 调整目标:「修修补补、打补丁」——「知道它的利弊与适用范围,在合适的时候调用它,在不合适的时候中止执行……要让你的性格为你的高级目标服务,在它有用的时候发挥它,在它伤害你的时候,花心思约束它」
- 「我们要有改造自己的勇气,不仅为了你自己,更是为了让与自己关联的人生活变得更好……社会化的情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仅以自我为描述的节点。跟你一样、与你共振的人也是这种情感的共同作者。没有他人的确认,你都无法确定,自己心中的社会情感是真实的、有力的。没有他人的参与,你会犹豫,你会回撤到自我的领地。是情感让人变得勇敢,让人敢于去突破性格和习惯给自己已经塑造的一切,让人敢于做出新的选择,走出自己熟悉的心理和习惯,来到陌生的地方,那里你并不一定孤单,因为他们在那里守候。你得到多大社会范围的确认和鼓舞,你就得到多大勇气。确认了这种情感,理性才被召唤来为它服务。社会化的情感不是理性要抽离的对象,情感率领理性前进;理性不必是激情的努力,理性朝着情感指引的方向努力,调整它的力度和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