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庭里,只要孩子出生就成了全家的焦点,此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丈夫靠后、老人向前,家庭关系一下子就变复杂了。
中国孩子常见的主要养育者有:
妻子和自己的母亲(孩子的姥姥)
妻子和自己的婆婆(孩子的奶奶)
老人(留守儿童)
妻子和保姆
全职妻子
中国的隔代抚养率在全球是最高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5000万个城市家庭中约有2/3以上,孙(或外孙)子女的抚养和照看需要依赖老人。比如在上海(中国城市化最早和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那些有0~3岁婴幼儿的家庭中,有将近90%有老人参与抚养教育第三代,超过3/4的祖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近50%。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而隔代家长的比例接近100%。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中国育儿的两大特色,一是父亲缺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丧偶式育儿;二是老人介入养育,或老人代替养育。
有一位在北京的以色列心理咨询师说:中国人和以色列人一样,很重视家庭,很重视亲情。但是以色列人的上一辈人不会参与下一辈人的家庭生活,包括育儿,以色列的男人都非常主动地和妻子一起带孩子。而很多中国家庭有老一辈人帮助带孩子,这样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就退出了家庭,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因为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父亲在场。
受农耕文明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种地养家,女人在家带孩子管家。
从男性角度来讲,很多男性在认知上认为“我是男人,我要拼事业”“我只要挣钱就行了”“带孩子是女人的事情,与男人无关”,或者“男人天生带不了孩子”。但事实上是,现在的社会,女人不是没有挣钱的能力,她们也一样在工作,有些女性比男性挣钱还多,现在已经是夫妻共同挣钱养家,共同抚养、照顾孩子的时代了。
再说会不会带孩子的问题,妈妈们也不是天生就会带孩子,都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和熟能生巧的。那些育儿公众号或者妈妈群里都有妈妈们在问很多关于养育孩子的问题,她们也是在学习和练习中逐步学会带孩子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女性在这方面同样有认知误区。
很多新手爸爸刚开始也很有热情,想分担带孩子的工作,但是他们发现家里常常出现这些情况。
情况一:孩子出生后,家里一大堆人,带孩子的有孩子的妈妈、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家庭还会有一个月嫂或保姆。一个孩子哪里需要那么多人照顾?人多活少,哪里有需要爸爸干的活呢?
情况二:当爸爸想给孩子换尿布时,奶奶或者外婆往往一个箭步冲上去说:“我来,我来,你一个大男人哪里会做这些事情!”“你上班辛苦,赶紧休息去吧!”于是,爸爸就待在一边玩手机、看视频、玩游戏去了。
情况三:当爸爸们刚开始照顾孩子时,家里的其他人,如外婆、奶奶、孩子的妈妈,尤其是妈妈总在一旁挑剔和打击他:“哎呀,你放的洗澡水太烫/太凉了。”“纸尿裤穿成这样会漏尿的。”“你抱孩子的姿势把孩子弄不舒服了。”这些其实还算轻微的打击,爸爸们还没有那么脆弱,就被打击倒了,但是妈妈们经常会发出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你这人怎么这么笨啊!”“这点事情都做不好!”“尽会帮倒忙,让你做还不如自己全干了!”“你怎么这么不靠谱啊!”
我一个男性亲戚说:一开始我也给儿子辅导过几次作业,结果老婆回来一看,勃然大怒:“你怎么辅导的,错了这么多,都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写。去了学校,儿子铁定要挨训了。”我默默地看了一遍,发现的确漏掉了一些问题,只好投降认输。老婆撂下一句,“以后再也不用你检查了,只会帮倒忙”!
家里的女人要么不让爸爸们插手育儿的工作,剥夺其参与的机会,要么就是否定和批评爸爸们的表现,在各种负面心理暗示和否定、批评、打击下,再加上人性都是喜欢偷懒、依赖、害怕困难的,爸爸们索性就什么都不做了,不做自然就没有训练的机会,然后就更加不会做,做不好,于是更加被否定和打击。最后就形成了男人更加不参与,女人更加嫌弃男人“没用”的局面。
丧偶式育儿的局面很多时候是男人和女人“共谋”出来的,女人将男人排挤出育儿队伍,男人顺势逃避育儿的责任,而女人从中获得价值感和优越感,男人从中获得舒适感和解脱感。
很多女性面对男人参与育儿这个事情本身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希望男人多分担,另外一方面又各种鄙视和嫌弃对方的分担行为,甚至有的女性会害怕对方育儿的工作比自己做得好,她们恨不得自己做了所有的事情,以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但是又会因为自己做得太多、太累而心怀不满和怨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