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实验》中第十八个心理现象叫虚构的记忆。
人们的记忆都有想象的成分,而且这种现象还很严重。
实验:针对女性对于经期的糟糕回忆。绝大多数女性都会认为经期来临的时候,自己会烦躁、生气、诸事不顺、心情不好。心理学家就思考,真的是这样吗?于是实验人员就找到很多女性,让她们记录每一天的生活,这里包含平日的生活,也包含经期的生活,把每天发生了什么事都记下来。这个是相对客观的,因为每天都记录了。记完了以后,过了一段时间,让这些女性回忆一下,上一次经期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大多数女性认为当时自己心情不好、很糟糕,坏事都发生在那几天,一到那个时候就难受。
实验人员再把这个人的记录拿出来对照,发现她的回忆跟那个记录根本对不上。这只是过去了一两个月的事,并不是十年或八年前的记忆。即便这样,我们的记忆都已经随着我们现在的想法被修改了。
根据自己的刻板印象,认为那些糟糕的事都发生在那几天,实际上,当我们有了记录,查一下当时的日记,很可能那些事并没有发生。
所以,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记忆。
当我们跟朋友聊起当年一起经历的事情,有时对于某件事的记忆会截然不同。因为过去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曾经我跟朋友说起初中时的一件事,有几个当事人竟都说不知道,个别的说得还和我不一样,她们还都开玩笑地说:“你是不是做梦来着。”
第十九个心理现象叫作目的陷阱,也就是情绪控制中的反讽加工。
所谓反讽加工,就是一个人告诉你,不要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脑子里边坚决不要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越这么强调不要想,脑子里越想粉红色大象。
当一个人刻意地抑制一个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反而会不断地冒出来。
反讽加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在认知负荷之下,情绪控制这件事会变得更难。比如,来个憋笑比赛,这个憋笑比赛往往最后都以大笑结束。你越是抑制自己笑,就越想笑。尤其是让你记一串数字,再增加一些认知负荷的时候,这个反讽的现象就变得更加明显。
如何利用好反讽现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使用场景,就是失眠。当一个人失眠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太想睡着了。
有时我们第二天有事,就想着今天晚上不要熬夜,早点睡。可越跟自己说要早点睡,就越是睡不着。原因就在于我们太想早点睡着,反讽效果就出现了,就是你想睡着,偏不让你睡着。
那么,在失眠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最有效的方法是从2000倒数回0,正数没用,得倒着从2000往0数,倒数的时候人得强迫自己保持清醒,越是强迫自己保持清醒,越容易睡着,这就是我们目的陷阱和思维过程当中的反讽。
所以做任何事不要过度控制,要学会减压,压力大的时候,反讽效果会变得更加明显。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听书也是很有帮助的。并且建议大家听具有高度思辨性的书,是最容易让人入睡的。
第二十个心理现象叫框架理论。讲的就是厌恶损失、峰终效应这些理论,揭示了人类思考的非理性。
损失厌恶理论是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的一个理论基石,就是说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的感觉更让人难以接受。同量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通过实验发现:损失100美元的痛苦远大于得到150美元的快乐;要想弥补失去100美元的痛苦,需要收益200美元。
此理论运用在很多场景中。例如在设置用户权益、做用户运营等营销时,使用“不领取优惠券将损失200元的优惠额度”的表述方式,会比“赠送给你一张200元额度的优惠券”更加有效。
在交易市场中,人们可能会因为损失厌恶效应而影响交易心态,导致交易动作变形。例如,早上赚了5000,下午亏了4000,一天整体来看明明是赚了1000,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这就是损失厌恶效应在起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和理解损失厌恶效应,来更好地应对风险和做出决策。
峰终效应是指我们对一段经历或事物的结尾以及整个过程中的最高点或最低点有着更为深刻的记忆和认知。这个效应基于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高峰与结尾时的感受,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时间长短,对记忆基本没有影响。
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经历,人们更容易将这些高点和结束阶段作为整个经历的代表。例如,在一段争吵中,人们往往会记得最激烈的部分和最后的结局,而忽略了中间的大部分内容。这种效应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产生偏见,因此需要在决策时注意。(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