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直在琢磨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一些过去看似很奏效的方式,现在却在很多领域不好用了,这种现象出现在很多场景中:
场景Old1:
为了孩子可以少走弯路,少点挫折,顺利长大,老一辈家长对孩子教育,大都是面面俱到。
可结果呢?现在不仅孩子不听话了,即使听话,最终大都也是事与愿违。
场景Old2:
为了扩大公司微信公众号的曝光,老板通常要求全员强制转发,甚至会有行政监督,纳入绩效考核。
但通常没起到希望的效果,而且员工私下抱怨,第二天就删了转发内容。
场景Old3:
女友为了让男朋友多陪陪自己,不让男友参加各种聚会,或者限制次数,或者必须报备。
可是慢慢会发现,男友陪自己的时间更少了,换来的是各种借口,导致不信任,甚至分手。
这3个场景很常见,虽然人物角色不同,但是做事逻辑却大同小异: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其他人完成一些既定目标,可是最后大都偏离或者背道而驰。这有点像你手里的沙子,你越用力控制,沙子流失的越快。
沙子容易拿起,也容易失去
这些现象可以抽象为一个有趣又切实的话题:主动给予和刻意控制。
针对Old1-3的场景,似乎过去都比较奏效,或者可以取得7、8成的效果。但现在,似乎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场景可能是这样:
场景New1:
父母更多的是发现孩子身上的兴趣点和闪光点,然后去引导,去支持,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见证孩子的成长。结果孩子没那么累,成长的也不错。更重要的是,父母也轻松了。
场景New2:
为了扩大公司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老板征求大家的想法,怎么生产目标用户喜欢的内容,让员工参与进来,结果大家主动转发,粉丝数也增加了。
场景New3:
女友鼓励男友多参与活动,多沟通,多交流,有时候还陪着一起去,结果越来越起腻,彼此离不开对方,狂虐单身狗。
New1-3与Old1-3的场景类似,但是为什么结果迥异呢?
试图解释这个现象的时候,有一些变化早已发生:
在过去,人们的需求也很多,但是供给不足,所以多是被动的接受,或者没的选择。而现在,互联网让世界变“小”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爆炸,物品过剩,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看世界的机会,消费能力也提高了,那么会更关注自我感受,进而开始主动选择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转变,才会出现以上场景的本质差异。
人遇到事情,往往会本能的想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像权利,金钱,人脉,当然也包括你的身体每个器官,去解决问题。
就像孩子上学,家长都想着托关系,去好学校,去了好学校还要去重点班,还去了重点班,还要在前排中间位置。我并不否定家长的做法和心意,但实际上,这些做法和心意并没有解决孩子教育的根本问题,甚至这给孩子带来了巨大心里压力,结果学习没搞好,心里却出了问题。如果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然后在做下一步的选择或适当安排,也许会事半功倍。
还记得在学游泳的时候,要先会漂浮。当时内心一直在想,如何用自己的身体来控制自己的身体,不晃动,绷紧点,腿伸直,结果是一直下沉。而实际上,你只要充分放松,而不是刻意控制,自然会漂浮了。
假设一个这样的场景:用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内心,去发现,去聆听,去感受;用你的嘴,你的手,将你的资源,去引导,去支持;物尽其值,人尽其所,这样会不会更容易达成目标呢?
由于控制的传统思维,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尝到了甜头,所以才屡试不爽,久而久之,丧失了思考的动力,甚至是思考能力。
就像我们听过且认同过好多道理,却依然不为所动,这是时代的特点。这也是时代给与你最好的机会。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产生:遇到扶不起的阿斗,你叫我怎么办?当然你要承认,生活中阿斗很多。这个时候通常会发生:
1.头也不回的抛弃
2.事无巨细的叮嘱
3.影响无果后放弃
如果你的孩子就是阿斗,放弃?没有感情纽带,那你的资源可以找到诸葛亮嘛?万一你倒霉,遇到了多个阿斗,都是无微不至,你会不会过劳死?
所以这篇内容,不是针对个例讨论,也不是抛弃传统,鼓吹给予,只是在努力说明,无论你的角色是父母,是员工,是老板,是老师……希望可以认识到:控制思维没问题,但不是唯一的办法,在某些事情上,学会给予,学会授权,也是不错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