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受寅总之邀去看了《冈仁波齐》,而且拉上梁老师一起去实在是明智,梁老师简直是神器,对电影里的各种宗教细节的含义了如指掌,经她讲解,我才能理解电影里种种令人困惑的桥段……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和梁老师讨论对电影的感悟,于是决定回来总结成一篇小文,算作影评吧。
闲话少说。
电影的主题:朝圣。冈仁波齐一个镜头都没有出现,而他也无需出现,因为他就在每个朝圣者心中,是整个朝圣过程的源动力。
朝圣是为了什么?世俗一点说:为了赎罪和祈福。而影片里最常出现的一句话是“朝圣总是好的”,因为朝圣的原因没有那么具体,朝圣的真正目的,就是信仰。
我们的社会缺乏信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朝圣。电影真实地展示了一群真正有信仰的人和一个真正有信仰的社会,填补了我们心中的空缺,令我们感动,而当我们回到现实的窠臼中,却无法真正体会朝圣的意义。
信仰是什么?其实就是那个终极的问题:我们活着到底为了啥?影片里的藏民看来,活着就是为了去向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致敬,生活中的一切可以粗陋,可以辛苦,可以不那么舒适与富裕,但这一切都不要紧,他们照旧每天劳作、诵经,聚集起各种物质资源为朝圣做准备。
当拖拉机缓缓开动,一行人一个个长头磕下去,那场面真的震撼人心。萨提亚流派讲究身体动作与内心的联结,每一次五体投地趴下去,心灵会受到怎样的震颤?1000多公里,一个头一个头磕下去,从家乡一直磕到拉萨,替旅店老板娘磕10万个,再磕到冈仁波齐所在的圣山,无论如何,这都是足够伟大的壮举。
一群人,一个一个长头磕过去,不急不躁,路上还有热心乡民指正他们磕头不够标准的地方,他们真诚接受。路上遇到种种困难、意外、险阻,每个人都很淡定,不担忧、不畏惧、不怀疑、不懊悔,永远活在当下。有人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其实信仰提供的不是力量,而是内心的宁静。
我已经知道这一辈子的终极目标在哪,我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可以了。现实中我们往往希望尽快达成目标,因为我们总想着尽快达成这个目标,好再冲向下一个目标,我们相信达到的目标越多,我们就会越幸福,而事实是,达到越多的目标越使我们迷茫,使我们感觉自己更匮乏。
如果我们坚信,下一个目标就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那还有什么可急的呢?浮躁、阴谋、投机取巧、尔虞我诈、损人利己……这些所谓人类的劣根性,在终极目标面前无处容身。
有信仰的社会,就会像电影中的那样,人们互帮互助没有芥蒂,陌生人彼此信赖,即便环境恶劣、物质匮乏,每个人都平和而温暖。
朝圣路上有出生,也有死亡,有助人,有受助,有困难,有克服困难,有亲情、友情、爱情……这全过程宛如人生。经历了这一切,最后死在朝圣路上,被碎尸天葬,一点也不悲伤,反而觉得这是莫大的幸福。
欧文·亚隆说,我们的一生都是为了应对潜意识里的死亡焦虑,所以我们积累财富和权势,希望靠这些获得安全感,而当死亡真正降临,之前积累的那些东西毫无用处。真正有用的是我们真心认为自己这辈子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这才是死得其所,否则就是“不得好死”。
杨培爷爷在一开始说:我哥哥死了,我想去朝圣。他内心应该明白朝圣之旅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其他同行者也应该清楚陪老人朝圣意味着什么,所以这是一场朝圣之旅,同时也是一场送葬之旅。我无法选择自己如何出生,但可以选择如何让自己充满意义地死去,此生无憾。
整部电影的颜值巅峰就是发廊的洗头女,也是世俗价值的代表,虽然没有朝圣那么高远的信仰,要为生计去经营,但并不妨碍她对朝圣者的欣赏与爱慕。
梁老师对影片最后一个画面的解读极为深刻:茫茫雪山、宏阔的画面中,一行人如蝼蚁般细小,磕着长头从画面穿过。以往这种画面会给人一种大自然的宏伟反衬出人类渺小无力的感觉,而这部电影的结尾,同类的画面,却丝毫没有给人这种感觉。大自然的壮阔反而凸显出这群人内心充满了力量,只因他们心怀信仰。
如果最后要用鸡汤来结个尾,我想说的是,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心中的冈仁波齐,无论他所在的圣山多么遥远,一个个长头磕过去,不骄不躁,不欺人欺己,不畏难担忧,扎扎实实磕过去,即便磕死在路上,也平和安详、死得其所。让整个人生,变成一段朝圣之旅,才是真正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