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虚拟dom会提高性能?
参考答案
虚拟dom相当于在js和真实dom中间加了一个缓存,利用dom diff算法避免了没有必要的dom操作,从而提高性能。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用 JavaScript 对象结构表示 DOM 树的结构;然后用这个树构建一个真正的 DOM 树,插到文档当中
当状态变更的时候,重新构造一棵新的对象树。然后用新的树和旧的树进行比较,记录两棵树差异
把2所记录的差异应用到步骤1所构建的真正的DOM树上,视图就更新了。
分析比较 opacity: 0、visibility: hidden、display: none 优劣和适用场景
参考答案
结构:
display:none: 会让元素完全从渲染树中消失,渲染的时候不占据任何空间, 不能点击,
visibility: hidden:不会让元素从渲染树消失,渲染元素继续占据空间,只是内容不可见,不能点击
opacity: 0: 不会让元素从渲染树消失,渲染元素继续占据空间,只是内容不可见,可以点击
继承:
display: none和opacity: 0:是非继承属性,子孙节点消失由于元素从渲染树消失造成,通过修改子孙节点属性无法显示。
visibility: hidden:是继承属性,子孙节点消失由于继承了hidden,通过设置visibility: visible;可以让子孙节点显式。
性能:
displaynone : 修改元素会造成文档回流,读屏器不会读取display: none元素内容,性能消耗较大
visibility:hidden: 修改元素只会造成本元素的重绘,性能消耗较少读屏器读取visibility: hidden元素内容
opacity: 0 :修改元素会造成重绘,性能消耗较少
联系:它们都能让元素不可见
link与@import的区别
参考答案
- link是 HTML 方式, @import是 CSS 方式
- link最大限度支持并行下载,@import过多嵌套导致串行下载,出现FOUC
- link可以通过rel="alternate stylesheet"指定候选样式
- 浏览器对link支持早于@import,可以使用@import对老浏览器隐藏样式
- @import必须在样式规则之前,可以在 css 文件中引用其他文件
总体来说:link 优于@import
清除浮动的方式有哪些?比较好的是哪一种?
参考答案
常用的一般为三种:clearfix, clear:both,overflow:hidden;
- 比较好d 是 .clearfix,伪元素万金油版本,后两者有局限性.
.clearfix:after {
visibility: hidden;
display: block;
font-size: 0;
content: " ";
clear: both;
height: 0;
}
<!--
为毛没有 zoom ,_height 这些,IE6,7这类需要 csshack 不再我们考虑之内了
.clearfix 还有另外一种写法,
-->
.clearfix:before, .clearfix:after {
content:"";
display:table;
}
.clearfix:after{
clear:both;
overflow:hidden;
}
.clearfix{
zoom:1;
}
<!--
用display:table 是为了避免外边距margin重叠导致的margin塌陷,
内部元素默认会成为 table-cell 单元格的形式
-->
-
clear:both:若是用在同一个容器内相邻元素上,那是贼好的,有时候在容器外就有些问题了, 比如相邻容器的包裹层元素塌陷
-
overflow:hidden:这种若是用在同个容器内,可以形成 BFC避免浮动造成的元素塌陷
img iframe script 来发送跨域请求有什么优缺点?
参考答案
- iframe
优点:跨域完毕之后DOM操作和互相之间的JavaScript调用都是没有问题的
缺点:1.若结果要以URL参数传递,这就意味着在结果数据量很大的时候需要分割传递,巨烦。2.还有一个是iframe本身带来的,母页面和iframe本身的交互本身就有安全性限制。 - script
优点:可以直接返回json格式的数据,方便处理
缺点:只接受GET请求方式 - 图片img
优点:可以访问任何url,一般用来进行点击追踪,做页面分析常用的方法
缺点:不能访问响应文本,只能监听是否响应
http和https的区别?
参考答案
http传输的数据都是未加密的,也就是明文的,网景公司设置了SSL协议来对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简单来说https协议是由http和ssl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和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比http协议的安全性更高。主要的区别如下:
- Https协议需要ca证书,费用较高。
- 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信息是明文传输,https则是具有安全性的ssl加密传输协议。
- 使用不同的链接方式,端口也不同,一般而言,http协议的端口为80,https的端口为443
- http的连接很简单,是无状态的;HTTPS协议是由SSL+HTTP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比http协议安全。
Cookie、sessionStorage、localStorage的区别
参考答案
共同点:都是保存在浏览器端,并且是同源的
- Cookie:cookie数据始终在同源的http请求中携带(即使不需要),即cookie在浏览器和服务器间来回传递。而sessionStorage和localStorage不会自动把数据发给服务器,仅在本地保存。cookie数据还有路径(path)的概念,可以限制cookie只属于某个路径下,存储的大小很小只有4K左右。(key:可以在浏览器和服务器端来回传递,存储容量小,只有大约4K左右)
- sessionStorage:仅在当前浏览器窗口关闭前有效,自然也就不可能持久保持,localStorage:始终有效,窗口或浏览器关闭也一直保存,因此用作持久数据;cookie只在设置的cookie过期时间之前一直有效,即使窗口或浏览器关闭。(key:本身就是一个回话过程,关闭浏览器后消失,session为一个回话,当页面不同即使是同一页面打开两次,也被视为同一次回话)
- localStorage:localStorage 在所有同源窗口中都是共享的;cookie也是在所有同源窗口中都是共享的。(key:同源窗口都会共享,并且不会失效,不管窗口或者浏览器关闭与否都会始终生效)
补充说明一下cookie的作用:
- 保存用户登录状态。例如将用户id存储于一个cookie内,这样当用户下次访问该页面时就不需要重新登录了,现在很多论坛和社区都提供这样的功能。cookie还可以设置过期时间,当超过时间期限后,cookie就会自动消失。因此,系统往往可以提示用户保持登录状态的时间:常见选项有一个月、三个 月、一年等。
- 跟踪用户行为。例如一个天气预报网站,能够根据用户选择的地区显示当地的天气情况。如果每次都需要选择所在地是烦琐的,当利用了 cookie后就会显得很人性化了,系统能够记住上一次访问的地区,当下次再打开该页面时,它就会自动显示上次用户所在地区的天气情况。因为一切都是在后 台完成,所以这样的页面就像为某个用户所定制的一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 定制页面。如果网站提供了换肤或更换布局的功能,那么可以使用cookie来记录用户的选项,例如:背景色、分辨率等。当用户下次访问时,仍然可以保存上一次访问的界面风格。
Cookie如何防范XSS攻击
参考答案
XSS(跨站脚本攻击)是指攻击者在返回的HTML中嵌入javascript脚本,为了减轻这些攻击,需要在HTTP头部配上,set-cookie:
httponly-这个属性可以防止XSS,它会禁止javascript脚本来访问cookie。
secure - 这个属性告诉浏览器仅在请求为https的时候发送cookie。
结果应该是这样的:Set-Cookie=.....
说几条web前端优化策略
参考答案
(1). 减少HTTP请求数
这条策略基本上所有前端人都知道,而且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都说要减少HTTP请求,那请求多了到底会怎么样呢?首先,每个请求都是有成本的,既包 含时间成本也包含资源成本。一个完整的请求都需要经过DNS寻址、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发送数据、等待服务器响应、接收数据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时间成本就是用户需要看到或者“感受”到这个资源是必须要等待这个过程结束的,资源上由于每个请求都需要携带数据,因此每个请求都需要占用带宽。
另外,由于浏览器进行并发请求的请求数是有上限的,因此请求数多了以后,浏览器需要分批进行请求,因此会增加用户的等待时间,会给 用户造成站点速度慢这样一个印象,即使可能用户能看到的第一屏的资源都已经请求完了,但是浏览器的进度条会一直存在。减少HTTP请求数的主要途径包括:
(2). 从设计实现层面简化页面
如果你的页面像百度首页一样简单,那么接下来的规则基本上都用不着了。保持页面简洁、减少资源的使用时最直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的页面需要华丽的皮肤,则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
(3). 合理设置HTTP缓存
缓存的力量是强大的,恰当的缓存设置可以大大的减少HTTP请求。以有啊首页为例,当浏览器没有缓存的时候访问一共会发出78个请求,共600多K 数据(如图1.1),而当第二次访问即浏览器已缓存之后访问则仅有10个请求,共20多K数据(如图1.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直接F5刷新页面 的话效果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下请求数还是一样,不过被缓存资源的请求服务器是304响应,只有Header没有Body,可以节省带宽)
怎样才算合理设置?原则很简单,能缓存越多越好,能缓存越久越好。例如,很少变化的图片资源可以直接通过HTTP Header中的Expires设置一个很长的过期头;变化不频繁而又可能会变的资源可以使用Last-Modifed来做请求验证。尽可能的让资源能够 在缓存中待得更久。
(4). 资源合并与压缩
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的将外部的脚本、样式进行合并,多个合为一个。另外,CSS、Javascript、Image都可以用相应的工具进行压缩,压缩后往往能省下不少空间。
(5). CSS Sprites
合并CSS图片,减少请求数的又一个好办法。
(6). Inline Images
使用data: URL scheme的方式将图片嵌入到页面或CSS中,如果不考虑资源管理上的问题的话,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果是嵌入页面的话换来的是增大了页面的体积,而且无法利用浏览器缓存。使用在CSS中的图片则更为理想一些。
(7). Lazy Load Images
这条策略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减少HTTP请求数,但是却能在某些条件下或者页面刚加载时减少HTTP请求数。对于图片而言,在页面刚加载的时候可以只 加载第一屏,当用户继续往后滚屏的时候才加载后续的图片。这样一来,假如用户只对第一屏的内容感兴趣时,那剩余的图片请求就都节省了。有啊首页曾经的做法 是在加载的时候把第一屏之后的图片地址缓存在Textarea标签中,待用户往下滚屏的时候才“惰性”加载。
Promise 构造函数是同步执行还是异步执行,那么 then 方法呢?
参考答案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1)
resolve()
console.log(2)
})
promise.then(() => {
console.log(3)
})
console.log(4)
输出结果是:
1
2
4
3
promise构造函数是同步执行的,then方法是异步执行的
Promise new的时候会立即执行里面的代码 then是微任务 会在本次任务执行完的时候执行 setTimeout是宏任务 会在下次任务执行的时候执行
bind、call、apply 区别?
参考答案
call 和 apply 都是为了解决改变 this 的指向。作用都是相同的,只是传参的方式不同。
除了第一个参数外,call 可以接收一个参数列表,apply 只接受一个参数数组。
let a = {
value: 1
}
function getValue(name, age) {
console.log(name)
console.log(age)
console.log(this.value)
}
getValue.call(a, 'yck', '24')
getValue.apply(a, ['yck', '24'])
bind和其他两个方法作用也是一致的,只是该方法会返回一个函数。并且我们可以通过 bind实现柯里化。
(下面是对这三个方法的扩展介绍)
如何实现一个 bind 函数
对于实现以下几个函数,可以从几个方面思考
- 不传入第一个参数,那么默认为 window
- 改变了 this 指向,让新的对象可以执行该函数。那么思路是否可以变成给新的对象添加一个函数,然后在执行完以后删除?
Function.prototype.myBind = function (context) {
if (typeof this !== 'function') {
throw new TypeError('Error')
}
var _this = this
var args = [...arguments].slice(1)
// 返回一个函数
return function F() {
// 因为返回了一个函数,我们可以 new F(),所以需要判断
if (this instanceof F) {
return new _this(...args, ...arguments)
}
return _this.apply(context, args.concat(...arguments))
}
}
如何实现一个call函数
Function.prototype.myCall = function (context) {
var context = context || window
// 给 context 添加一个属性
// getValue.call(a, 'yck', '24') => a.fn = getValue
context.fn = this
// 将 context 后面的参数取出来
var args = [...arguments].slice(1)
// getValue.call(a, 'yck', '24') => a.fn('yck', '24')
var result = context.fn(...args)
// 删除 fn
delete context.fn
return result
}
如何实现一个apply函数
Function.prototype.myApply = function (context) {
var context = context || window
context.fn = this
var result
// 需要判断是否存储第二个参数
// 如果存在,就将第二个参数展开
if (arguments[1]) {
result = context.fn(...arguments[1])
} else {
result = context.fn()
}
delete context.fn
return result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