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稻盛和夫去世,我没有感觉到悲伤,反而替他高兴。人活到这个年纪,该做的事,立德立功立言都做了,也早已经把生死想明白了,这个时候很坦然地面对死亡,其实真的如庄子所言,应该“鼓盆而歌”,来祝福他找到他的归属,——也是每个人的归属。
这么说,不是因为我对他完全冷漠。相反,他一直是我人生的一盏明灯。他的很多书,看起来道理都很简单,但总是能让我醍醐灌顶,尤其是随着岁月渐长,更能理解这至简背后的大道。
或许是因为三观太过于相近,我总觉得我自己是特别能理解他的经营哲学。尽可能通过各种科学的规划,来确保各种大道的贯彻落地,说句不要脸的话,跟我现在在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我现在能想到的是,所谓的阿米巴,无非就是怎么去千方百计地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把他们的勤劳、善良、付出发挥出来,把他们当人看,相信他们的才能和责任心,也能够深刻洞察人性的各种恶,贪婪、懒惰等等,尽可能通过工具、制度来把恶关进笼子里,把善放出来。
当每一个人都像老板一样操心的时候,这个公司没有干不起来的。但是怎么让每个人都像老板一样操心,必然是有一个简单的透明的易学的机制,让大家能够真正地去推动问题的解决。
他相当于是把一个庞大的机器,拆解成一个个小的机器,然后交给一个小的团队领袖,通过一系列的量化标准,让团队领袖去做好这一个小创业团队的老板,让效益最大化。
当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投入产出,当每个团队都在千方百计做产出,当大家都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时候,一个有效的机制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现在采用的内容合伙人机制,可以说是阿米巴模式的一个变形,尽可能地把每个团队都变成创业团队,自己要承担风险,但同时收益也跟自己息息相关。
当然,现在这个制度也还有问题,那就是容易形成固化。所以现在最好的方式就是梯度制:创造的收益越大,自己拿到的收益比例也会对应地越高。相反,如果收益下降,对应的收益比例也会下降。如果团队不能带来收益,那么这个项目就成为一个失败的创业项目,对应的负责人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换更优秀的人进来。
这个制度,也是走过了各种弯路,我也见识了各种人性的恶,现在想想,其实这都是必然要经历的。所有的情怀,所有的经营哲学,都应该落到实践当中,所有的想法,都应该落在干法上。
你的理想主义不能落地,你就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当你的理想主义真正落地,你就变得“伟大”,正如稻盛和夫一样。
但是在变得“伟大”之前,你必然要承受各种各样的诋毁、否定,必然要去体察到人性幽微,必然要不断地优化各种细节,就好比中国人的榫卯结构一样,分时能自成一体,合时能严丝合缝,不分彼此。
这很难,但是也很有趣。我不希望“伟大”,但我享受这种月光洒满六便士的感觉,享受这种创作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的感觉。
浪漫至死不渝,理想永远高蹈,但厚重的尘埃之下,有着饮食男女,烟火人间。
明镜再也无需拂拭,尘埃里也能开出莲花。接纳。梳理。构建。拿起,又放下。
谨以此文,祝福稻盛和夫,伏惟尚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