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为,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纪伯伦《先知·论孩子》
在朋友的推荐下终于看完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豆瓣评分8.4分,看完心情太沉重太复杂了。或许是为人父母了,对于教养孩子,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心情能理解,也或许是这些孩子的经历在童年和青春期自己也经过,亦或是这些家长的育儿方法自己也正在实施,阅读真是一面镜子,把人的本质照的原形毕露。
整本书,九个故事,九个家庭,九种教育方式,这九个故事共同点是:来自家庭的期望、来自社会世俗的观念强加在无辜的孩子身上,使得孩子从小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故事1:丈夫是家庭首位,一个妻子的价值交由丈夫决定,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唯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出路,未来才会有好的工作,然而这种期望太沉重了,妻子难以承受,既而分流给孩子,孩子学习上的不争气,丈夫会默认为是妻子没有教育好。
故事2:我们是自由的,但又身不由己,因为不由自己选择,乃至生命,也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
故事3:无条件的去溺爱孩子,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的过错。
故事4:父母为了所谓的自尊心,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幌子,自不量力地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承受着家庭根本就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
故事5:在学校读书几十载,父母的一句话可以毁掉孩子一辈子。
故事6:我们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子下,而忘记了尊重天赋,尊重结果。
故事7:你不可以另类,社会有它的标准。
故事8:只要父母在,孩子就无法拥有掌控权。
故事9:学着和自己和解,接纳自己,接纳原生家庭。
这九个故事扎不扎心?
太扎心了!也太现实了。父母是孩子的根,孩子是叶,我们只能去滋养叶,给他(她)们提供养分、创造生长环境,但无法控制他(她)们生长的方向、生长的颜色和生长的形状,但偏偏很多家长过分人为的去干涩他们的生长和发展,任何东西过了都没什么好处,吃过分会生病,工作过分会有损健康,情感过分会深受伤害,下雨过分会变成洪水,阳光过分会变成干旱,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只有平衡才能更好的发展,父母自认为给予了孩子完美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殊不知生命其实要有裂缝光才能照的进来。
如果说孩子是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成熟后的一种物体,那么父母为什么要有孩子呢?零零种种的答案非常多,总结起来无非四种:
一、呈现结果。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生命的延续,使得我们的生命得以续集。
二、未来发展。
没有孩子,以后老了无人照顾、更无人送终。
三、社会“责任”。
谁家都有妻儿子女,自己也不例外,年龄到了,是时候要个孩子体验下为人父母的感觉。
四、随遇而安。
意外怀孕,既来之则安之。
无论是哪种答案,于家庭而言,多了个孩子是事实,父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心血把他(她)们抚养成人。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来自家庭,而后启蒙老师,学校,但似乎所有父母管教孩子有个共同的出发点: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他们非常擅长画蓝图,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价值、梦想,自己曾经不擅长的维度,无一不例外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期望值也流向了孩子,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孩子本质是天真的、未被雕琢的,恰恰给父母创造了条件,这种爱是有条件的,要按照父母规划的蓝图走,这是父母眼里的“成功”,也是他(她)的价值所在。
然后我们却忘记了生命的本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包括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他(她)自己的轨道去发展,而不是去帮助他们“规划”脚下的路,最后尊重他(她)的成果。但父母却执意要让孩子去模仿,模仿一切他(她)自己认为好的,拿孩子去弥补自己的短板与恐惧,因为自己曾经所期望有的成绩和结果,却没有。在“亲”与“子”这场关系中,是这个社会把这种关系绑的太紧,还是自己无法跨越世俗的眼光,不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还是人生就是不断比较的过程,原生父母在过去输了,在现代的孩子身上要找回那种赢的感觉,再次害怕自己是落伍者,而孩子却成了父母手里的筹码,输赢全由父母决定,而不是自己去选择。
阅读是面镜子,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有些养育方法过去自己也在实行,但庆幸自己能与自己和解,跳出来看问题。
小楠仔是下半年出生的,去年9月份小时候的玩伴去上幼儿园了,而小楠仔因年龄问题无法报到。
1、孩子大了,要有自己的玩伴了,你这样还把他圈家里,不好的,要与同龄朋友一起玩;
2、孩子都三岁多了还不上幼儿园啊,我女儿两岁就上幼儿园了;
3、孩子老呆家里不好的,要学会独立,在家大人都宠着,要适应幼儿园群体生活。
去年下半年开始收到太多太多类似这种评价,谢谢这些朋友关心着我的孩子,一开始听到这些质疑的声音,心里说不难受是假,但是你无法去辩驳,事实就是这样啊。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陪伴,这是我的养育理念,终究有一天我们用流失的胶原蛋白换取孩子的成长,他有他的空间和生活,而我能做的就是在仅有的有限的懵懂时光让他感受到足够多的爱与陪伴,这样一想心里就舒服多了,而我问小楠仔:“你想上幼儿园吗?以后要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有老师陪伴你”,而他给我的答案是:“我不想”。听到这句话就够了,他有他自己的选择,这个是主观因素,或许是害怕接受新的朋友心里没做好准备,或许是太依赖家人,原因不得知,总之,他不想去,而年龄这个因素又增加了不想去上幼儿园这个客观原因。
这九个故事看完后固然心情很复杂,纠结,但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不一样,孩子的天性不一样,如作者所呼吁:我们可以不再复制这些伤害,把脚伸进孩子的鞋里,试着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尊重个性,尊重成果。当父母都非常优秀的时候,如果孩子不再优秀,不像父母,很丢脸吗? 这是留给所有身为父母的一个问题,更是一种反思。
一本育儿类的书,但又洞悉了人的心理活动,每一个故事,你都可以看到身为父母人性最自私最丑陋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孩子最纯真又无可奈何逆来顺受的一面,建议未育者一定要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