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1-1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1-1

作者: 米若_6966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13:55 被阅读0次

          我这个自恋的家伙,哈哈,还是要把qq上的文字转移过来。我需要观众嘛?或许需要,但很多时候和作者的共鸣也足以让心流启动。有时候会觉得,这一个月,我回到了小时候自己在一个庞大的沙堆下痴痴挖坑的状态。

          1.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p3就提到了精神分析的核心是"分析",而方式是基于模糊经验的细化、理解、语言赋义,而最终走向整合。 所以基于这种思路,现实问题的解决从来不会是焦点,"看见"比满足需求或者问题解决要更加重要。 至于如何将经验体验细化和进行理解,这就涉及更多不同的理论方向,以"驱力"而言,老佛爷是广义动机理论,本能驱力和快乐原则,但他自己无法解释临床观察到的"强迫性重复",而费尔贝恩则在自己的观察基础上提出,力比多并非寻求快乐,而是寻求客体(p138),并且建立了纯心理的客体关系模型。有意思的是,尽管费尔贝恩的理论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很重要,但比起克莱因,似乎更不为学术派之外的人所知。 当然还有一类病人,用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语言也解释不了,当时老佛爷认为神经症冲突之外的病人不能接受精神分析,但科胡特基于自己的临床经验,又创建了自体心理学,现在也是精分里很重要的一个分支。 至此,生本能,死本能,自恋,关系,车的四大轮子已经聚齐(李序老师)。 至于语言赋义,麦克.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叙事治疗理论,这已经是精神分析之外的故事了。但仍然能看出,语言尤其是内在语言的构建,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2.开篇到十几页就是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分析,令人想起认知老师第一节课就是对认知行为疗法的辟谣。 老佛爷的三大核心法宝,本能驱力、俄期情结的核心地位、性和攻击性在动机中的首要地位都遭到了质疑和攻击,但当年饱受诟病的论点(开创性的言论必定会引来争议)无意识动机及意义,性欲形式的无限变化,早期事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家庭生活中俄狄浦斯主题的核心重要性的确越来越普及。 形成补充和对立观点的,有克莱因对幼儿幻想的洞察和理解,也有马勒的分离个体化(基于大量的观察,主要针对三岁以前),还有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温尼科特的抱持环境(六十分妈妈),当然还有重要的基于自恋的自体理论。 而走得更远的阿德勒,强调意识超过潜意识,强调当下决定论,强调社会兴趣,不但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更是影响了后来一众流派,比如存在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家庭疗法和团体治疗。不过,说到阿德勒,想起他旗帜鲜明扛起反对老佛爷的大旗,总有那么点反向形成的味道,哈哈哈哈哈,但那时的流派和理论之争,从意识上或者也在与当时的战争形势相匹配。要不然文中也不会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上台演讲的一位,是直接带枪上台的,想反对,对枪说话。 精神分析内部的流派之争也好,更大范畴的心理学流派之争也好,我自己更喜欢作者的一个观点,都是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人类太渺小了,从一个视角看过去想得到全貌,纯粹是一种妄想。

        3. 第一章让人最爽的是作者介绍了弗洛伊德发现无意识对人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源头,并且在这一章节里还可以看到他个案研究其实源自对催眠在癔症患者身上的作用,以及,催眠起效的方式、限制,还有非常重要的,他如何转向了自由联想方式来替代催眠。 通过这一段,还可以理解,为何艾瑞克森的催眠,在某些症状和治疗上能够起到神乎其神的效果,但催眠对很多症状是无效的。而且在很多时候,以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框架中,在很多时候,并不追求绕过来访的防御去碰触到来访的问题。换句话说,很多人所理解的厉害是咨询师能够一下子把一个人拆解得很清楚明白,并且能够说给自己听,但真正在精神分析框架的咨询里,这是野蛮分析,当时可能爽,但可能是无效甚至会有创伤暴露的风险。 帕本海姆的案例还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案例中强调的社会文化因素,这一点正好能够解答关于精神分析流派是否已经没落,是否应该没落的争议。

             作为一个古早的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在中国大行其道,某种程度上也有核心主流之势,但也有非常多的反对声音,很多人觉得这是老外把糟粕扔进了中国,国人仍然当个宝。这和国内心理咨询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最早的一批心理学届大咖学习的都是传统的精神分析。而这几十年,随着神经生物科学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还有保险业对咨询次数的限制,精神药物的研究和更多短程高效的认知行为疗法发展势头远比精神分析强劲得多。更重要的是,从意识形态上,弗洛伊德时代贵族阶层所面对的心理冲突,有不少是源自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层面的束缚,就像帕本罗姆,都不允许自己作为一个淑女,感受到对狗对另一个女性的愤怒。这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讲,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一个限制。那为何精神分析在当下的中国仍然有效而且还占了主流?对比一下《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的写作年代和当下我们的文化发展状态可能就会有答案。七八十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在关键的价值观形成期,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那么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冲突,面对多少来着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压力,理解了这部分,就不难理解为何精神分析流派在国内的地位。 但九零后零零后,他们的成长氛围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和上一代也呈现出很明显的差异,而艺术性表达和多媒体设备的介入,还有神经科学对于大脑的认知学习方式所导向更深的探索和理解,未来的心理咨询会是什么方向?

          DON'T KNOW

          可以想象的是,当下会制造出什么样的心理困境,一定会有更发展更适应的解决方案,但某些根基,不会变。

         4. 这本书在介绍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呈现出明显的逻辑和脉络感。

           从地形模型的创建促使临床工作任务的改变:从挖掘秘密转向了解除病人的防御,从而导致临床技术从催眠转向自由联想,进而在工作中又发现了病人对治疗师的移情和阻抗,并将之确定为治疗的核心。而梦,因其特有的凝缩、置换和象征特性,也成为了理解病人冲突愿望的非常重要的原材料。 不过,技术的使用永远离不开理论假设,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意识,阿德勒认为潜意识不如意识重要,所以同样是释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而且充斥了大量与性(泛性论)的关联,而阿德勒则认为梦的功能是解决现实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梦的解决方案是好的。弗洛伊德的释梦中有大量的符号意义,但阿德勒则强调梦的个体和个性化。每次想到这两个人,都觉得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视角,对于理论的假设和方向影响太大了。这两位的针锋相对,拓宽了人类对于整个无形的精神领域的理解。 回到书的脉络上,释梦之所以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那么重要,还因为他"在梦的理论中的描述形式成为他理解所有重要心理现象的核心结构模式。" 也在确定梦的意义那几年,他发现了癔症病人的症状可能源自早年,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幼儿诱惑理论。但弗洛伊德的天才和伟大之处,就在于当他收集了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并且这些资料足以说明他的猜想和理论构建可能出现问题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就此将理论引向更深的思考方向。至此,他日后所有理论建构的基石,本能驱力理论,才正式露出水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mk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