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绝症折磨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到死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生活节奏如此紧张,使我们没有时间想到死亡。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我们拼命追求享受,最后沦为它们的奴隶,只为掩饰我们对于无常的恐惧。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虚假的事物。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就变成要确保每一件事安全可靠。一有变化,我们就寻找最快速的解药——一些表面功夫或一时之计。生命就被如此虚度,除非有重病或灾难,否则我们不会从恍惚中惊醒过来。
我们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们过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异冲力让我们晕头转向;到最后,我们会感觉生命毫无选择余地,丝毫无法做主。当然,有时候我们会对这种情形感到难过,会从噩梦中醒过来,全身冒冷汗,怀疑“我是怎么过日子的”。但我们的恐惧只维持到早餐时刻,到拎着公文包出门时,一切又回到原点。
藏语称身体为“I”,意思是“留下来的东西”,像行李一样。每次我们说“I”时,就是在提醒自己,我们只是旅客,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
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我们要像古时候的藏族人一样,一辈子住在喜马拉雅山里坐禅。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但不应该受朝九晚五的生活缠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沉溺于现代生活的享受。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单纯,不要过分扩展外界活动,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戒律就是做合适或正当的事。换句话说,在这个过度复杂的时代,要简化我们的生活。心的宁静由此而来。你可以有更多时间追求精神事物和涌自精神真义的知识,来帮助你面对死亡。
我知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完成和学习的东西,譬如分享更多的爱,彼此更加慈爱,发现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爱,而不是物质,同时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记录下来了,即使当时不经意地擦身而过,但后来还是会出现。
各种见证突显了人生唯一重要的目标:学习爱他人和获得知识。
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造就了我们去世时的模样。而每一件事,绝对是每一件事,都很重要。
每当我们迷失方向或懒散的时候,观照死亡和无常往往可以震醒我们,让我们回归真理: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堕。
事实上,我们的心就像梦那么空幻,那么无常,那么短暂。看看我们的念头:它来了,它停了,它又走了。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生起,即使是当下这一念,诚如我们所经验,也立刻变成过去了。
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地。
你真正理解和体悟无常的真义了吗?你已经将无常与每一个念头、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并因此改变了你的生活吗?请你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我是否每一刻都记得我正在步向死亡,每个人、每一样东西也都正在步向死亡,时时刻刻都能够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我对于死亡和无常的认识,是否已经迫切到每一秒钟都在追求证悟?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算真正了解无常的真理了。
我们自以为崇尚自由,但一碰到习气,就完全沦为它们的奴隶。虽然如此,反省还是可以慢慢带给我们智慧。我们注意到自己一再掉入那不断重复的固定模式中,也开始希望跳出窠臼。当然,我们也许还会再掉入其中,但慢慢地我们可以跳出来,有所改变。
反省死亡,是为了在内心深处做一番真正的改变,并开始学习如何避免“人行道上的洞”和如何“走上另一条街”。通常这需要闭关和深思一段时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睁开眼睛,认清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
我们害怕放下,事实上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拼死拼活去执著的悲剧性和嘲讽性:执著不仅不可能抓住什么,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真正在心里接受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执著的苦、错误的恒常观和为求安全感而盲目追逐的一切。
开始体会无常,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此生疏。但只要不断反省,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放下”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也许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给让我们的愚痴沉没,但我们反省得越多,就越能够发展出放下的见地;那时候,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
生活中的实际训练就在此时此地,就在无常的实验室中。
想象我们是天空,看着乌云飘过;想象我们像水银一般自由自在。当水银落在地面时,仍然完整无瑕,从不与尘埃混合。当我们试着依照上师的开示去做,慢慢解除执著时,真正的慈悲心就像太阳般发出光芒。
放下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场梦。
思维一切事物的本质犹如梦幻泡影,我们不必因此而冷酷、绝望或痛苦。相反,它能唤醒我们温暖的幽默感,以及本自具足温柔而强烈的慈悲心,因而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
每一件事物都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了解到,我们会对自己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事实上,我们是在对自己、任何人和任何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
凡夫心(sem):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著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它会与一个“其他”相结合,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待关系。凡夫心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用。
凡夫心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与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概念化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凡夫心不停地改变,也始终受制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
心性(rigpa):本初、纯净、原始的觉知当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觉。
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
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只针对一个目标:往内看心性,从而摆脱死亡的恐惧,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真相。
往内看需要我们极敏锐,也需要极大的勇气,等于全盘改变我们对于生命和心的态度。
禅修可以净化凡夫心,揭穿它的假面具,除尽习气和迷惑,让我们能够在因缘成熟时认清我们的真面目。
禅坐时,你的心要像天空一般开放,而保持在当下,立基于大地。天空就像是我们绝对的本性,没有止境,无边无际;大地则如同相对的实相,凡夫心。我们坐禅时的姿势,象征我们连接着绝对与相对、天空与大地、天堂与人间,就像鸟的双翼,融合了我们如天空般的不死心性和虚幻有限的凡夫心地。
“当我吃饭时,我就吃饭;当我睡觉时,我就睡觉。”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全然在当下,绝不可以让自我的分心阻止你清醒,这就是结合。
绝对不能忘记,通过行动、语言和思想,我们可以有所选择。如果选择好的一面,就可以消除痛苦和苦因,帮助我们的潜能、佛性在心中苏醒。
爱因斯坦: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当成宇宙其他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这是对自己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错觉是一座监狱,把我们限制在个人的欲望和身边几个人的感情上。我们的工作就是扩大我们的慈悲心,去涵盖一切生物和整体自然的美,把自己从这个监狱释放出来。
中阴(bardo):“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两者间的“过渡”或“间隔”。
我们每一个时刻的经验都是中阴,因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种情绪都是从心性中产生,又回归心性。特别是在强烈改变和过渡的时刻,我们那宛如天空般的,本初的心性将有机会显现。
前一刻你丧失了珍贵的东西,下一刻却发现你的心安住在深度的宁静状态中。当这种经验发生时,不要立刻寻找答案。你应该在那个宁静的状态中停一会儿,让它成为一个间隔。如果你确实安住在那个间隔中,往内心观照,你讲瞥见证悟心的不死性质。
“自我”在藏文中的意思是“我执”。“自我”可以界定为不断执著“我”和“我所有”、自己和他人的虚妄观念,以及因而产生的概念、思想、欲望和活动。
我们之所以这么执著,是因为在生命深处,我们知道自我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从这个秘密的、令人焦虑的认识里,就产生了我们根本的不安和恐惧。
在你准确而可能痛苦地体悟到自我的虚伪和罪过时,就会产生内心的空灵感,直接认识万事万物的“空无自我”和彼此依存性,那种鲜明大方的幽默,正是解脱的标志。
因为你已经从戒律中学会简化生活,所以降低了自我引诱的机会;因为你已经练习过禅定的专注分明,所以减弱了攻击、执著和烦恼对整个生命的控制。通过这种戒定的修习,观照的智慧将慢慢露出曙光。在它的阳光遍照之下,这种智慧将清晰而直接地告诉你,你自己的心和实相的本性如何微细地运作。
如果你遵从明智向导的声音、具分辨的觉察力的声音,让自我保持缄默,你将经验到本来的智慧、喜悦和快乐。一种新生命将在你身上展开,完全不必再像过去为自我戴上假面具。
你将体悟最神圣和最聪明的事是爱惜他人,而非爱惜你自己。这种观念将治疗你的心,治疗你的脑,治疗你的精神。
精神的旅程是一种持续学习和净化的旅程。不要把了解误以为是证悟,不要把证悟误以为是解脱。不要抱有证悟的希望,却要一辈子修行。
大圆满禅修的要点,可以归纳如下:
- 过去的念头已灭,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时,这间隔中不就有当下的意识:一种轻信的、原始的、即使是毫发般的概念也改变不了的清楚而纯真的觉察?是的,这就是本觉。
- 它并非永远停留在那个状态,因为又有另一个念头突然生起,不是吗?这是本觉的光芒。
- 如果在这个念头生起的当下,你没有认出它的真面目,它就会像从前一样,转变成另一个平凡念头。这成为“妄念之链”,正是轮回的因。
- 如果你能在念头生起时立刻认出它的真性,不理会它,不跟随它,那么不管生起什么念头,都将全部自然融入广大的本觉中,获得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