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技术宅”便成了我的代名词,蜗居一室之内,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天。
关于技术宅,百度上是这么说的:
技术宅,又叫科技宅,分为褒义和贬义两种解释。褒义是指“宅”的一种高级进化形态,指那些将宅境界的内容与现实中自己相关的行业或技术相组合的牛人们。他们给人带来的感觉是眼前一亮,并将人们所熟悉的技能转化得更可能贴近生活。贬义是指把技术宅在家里不善交际的人。但现在技术宅已经有效的推进了网络的进步,正向的作用大于了负向。
假设按照这个来看,正负面的影响在我身上均有体现。一方面动用智慧与技术,小到手机刷机,电脑维修,大到与印刷电路板相关的拆机换件,虽然只是涉及到很少的专业知识,但是解决问题确实轻车熟路。而另一方面,说是不善交际。倒不如只想和人聊聊电脑技术,仅限于专业的东西,自然和大多数人无话可说。
造成这种原因的,多半是对于知识的焦虑。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们开始被教导知识至上的观念,甚至于与一些社会地位相关。而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完美主义者也开始趋于平民化,一方面是来自于外界的期许,而另一方面,这些从下就被栽培下的观念也开始疯狂的潜滋暗长。
《黑客与画家》中有这样一段话:
许多书呆子可能都和我一样,直到高中毕业多年以后,才去读中学里的指定读物。但是,我错过的绝不仅仅是几本书而已。我对许多美好的字眼都嗤之以鼻,比如“人格”,“正直”,因为成年人贬低了这些词。在他们嘴里,这些词似乎都是同一个意思——“听话”。一些孩子因为所谓的“人格”和“正直”而收到夸奖,可是他们不是呆得像一头大笨牛,就是轻浮的像一个不动脑筋的吹牛者。如果“人格”和“正直”就是这种样子,我宁愿不要它们。
因为听话而产生的热爱,不知源自何处,除了努力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动力了。可能是因为这可以带来夸耀与赞扬,可能距离从记不怎么记事有人对你说你将来要做大事业这个渺远的目标又拉近了一步,也可能你的虚荣心得到了彻头彻尾的满足。
只是可怜,即使是在学校也会教导你将来的工作未必是你所喜欢的领域。若是如此,我为何不拍桌走人?
记得一次在超市中一位母亲对着孩子发火,孩子苦苦哀求着。习惯了独来独往的我竟一时间没有看懂这幅画面,也许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已然不愿去想起。
也许,人生下来就是要用一辈子去治疗根深蒂固的观念和锈渍斑斑的文化所带来的身心创伤的。
知识焦虑所来的,不仅仅是压力而已,甚至已经丧失了思考能力。
凡是知识好像都有用似的,如果说这是好奇,那么想在自己接触的领域都做到得心应手简直就是完美主义又在作祟了。
在编程方面的犯下的过错,也许早该发现的。意念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调动躯体去学习,养成肌肉记忆,另一方面有严加苛责,常常因为小的行动背后就要求自己游刃有余灵活运用,否则挫败感油然而生。我主要使用的语言是python,不过常常因一点点的小的bug就过分的苛责自己,以至于常常暗自叫苦,这个太难了,我现在学不会。这种应激性的创伤,大概是习得性无助了。
还记得小时候学三角形全等的时候有道数学题解不出来,于是我又开始了漫长的心理斗争,如何这道题算不出来,那我怎么上高中?怎么考的好的大学?将来怎么工作?我又该如何存在?整道题解完,已经是一身的冷汗。如果说一时的情急是好的,那么在那几年之后,事态严重的一发不可收拾,尽管有些抑郁,不知是盲目的自信还是怕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在应对斑斑锈迹现状的冲击下,从那时候就开始从一个心智尚算健康的孩子开始变得孤僻,很少与人交流,甚至于在解题方面的挫败也牵连到生活中了,哪怕取得了 较小的成功,也不相信是自己做出来的。后来才发现,这叫做冒充者综合征。
到了大学之后,开始喜欢撕人,大概你就是不如我的话变了无数种说法,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在接触过佛教的某一天里,同样这样做的时候,我开始听到了身体的声音,他是要这样说的,你看,我很优秀。
听说患过精神病的人都说自己没有病,人格分裂也察觉不到另一个人格的存在。但是,我敢说自己精神上确实不太正常,也患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症,而且连成因都找到了。也知道确实有一个不受控制的自己在,他做的事,自己全都知道。
至于最严重的,还是PTSD,我经常这样称呼。常常感觉无望而且意志力丧失,在费力解决完问题之后总是害怕再次遇到,于是开始逃避,越是如此,越是丧失信心,越是自卑,则越挫越败。
世间的太多的事,源自于想要逃离。
想做的事情很多,于是便想要速成,没有一目十行,一日千页之后挫败感又是悄悄来访。几经过后,便萌生了弃子的念头。
自从接触编程,就把时间都让给电脑了,倒是应了《美丽新世界》的预言。思考的时间确实都被智能设备占用去了,本是有些兴趣,只是不过都拿来折腾新鲜玩意了,每每读书时总会想起还有事没有做完,这样,连书都读不进去了。闲书百本,竟无一精通。
有些事情对自己说打算留在以后,多半都是在这忙碌的红尘中被遗忘了。
时间都用来写代码了,偶然看到《囚徒训练》,便试了几下,果然神清气爽。这些天也开始看的进去书了,也要趁着年轻多去走走,多锻炼,多读书,多思考,写代码只是兴趣之一,毕竟知而无涯。
还是喜欢这段话:
对于书呆子来说,意识到学校并非全部的人生,也是很重要的事。学校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为设计出来的体系,一半像是无菌室,一半像是野蛮洪荒之地。它就像人生一样,里面无所不包,但又不是事物真实的样子。它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只要你向前看,你就能超越它,哪怕现在你还是身处其中。
曾经为了目的而意外习得的电脑技能,回头看来是都是实践了。那么代码也是一样,不能占据我全部的人生。缺憾总是比圆满要好的很多。
最近重读《三国演义》,袁术手握传国玉玺要称帝。那以后便可以占据史书上的一席之位,结果可想而知。
世俗的功名总是不必的。毕竟这世界,从来没有人能够活着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