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自己仿佛像个上了发条的闹钟,按时按点忙忙叨叨,每天下来精疲力尽,却又不知忙了什么,内心不甘,只能用“什么都不白忙”来安慰自己。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生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在他83岁那年,他写了一本自传,当他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发现最好的活法,只有五个字:自性、自性化。也就是说,只有将自性和自性化过程融合,实现了与自我的和解,才能活出真我,才能获得一生的平和,最终获得幸福与满足。 他还说过,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很荣幸,在四十岁前,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有时候当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才明白一些道理的时候,我很想分享给我的女儿们,可她们还小,完全不能理解,亦如当初的我,当父母苦口婆心地给我讲一些道理的时候,我内心是不认同和逆反的。
昨天收到了从国内买的书,漂洋过海两个月到我手上。《你想过怎样的一生?》是我送给孩子们的一本书,但却给了我更多的人生启发。这是一本从0岁到100岁的故事,顺着年龄这个故事线,在人生各个阶段会遇到的一些事。总有那么几年,你觉得万事皆难;又有那么几年,你觉得诸事顺利;也许有些梦想并未实现,不过没关系,这就是人生,它的真谛就在于经历和过程。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你以为该学会的人生大事,都在生活小事里。当你重拾点滴美好,就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书中有一句话很发人深省:“假如你的年龄不以逝去的岁月,而是以你享受过的时光来计算?”
《你想过怎样的一生?》作者海克在采访了各个肤色、各个年龄段的人时,都会问:“生活可曾教会我了什么?”这个问题对有的人也许很好回答,对有的人也许很难回答,这取决于不同的人生感悟。总之,每一次成长,每一个新的感悟都是要经过一些痛的过程,痛定思变嘛。
我常常在跟女儿们聊天时说,很多收获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付出努力也不一定收获成功,但做什么事都不会白做,最重要的是过程,那个坚持的过程。就像跑步,差不多准备了一年多,周累计15公里,慢慢提升到21公里,再慢慢到35公里,最后到了42公里后我才敢挑战21公里,跑步的同时还坚持拳击、跳舞,能感觉自己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内心也越来越平和。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珍惜每天的每分每秒,也可以自动忽视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只关注那些小美好,发自内心的热爱身边的人,工作和生活的乐价比提高就够了。
希望在自己的晚年时,我还能有:
一群老友,一壶暖酒。
一个爱人,一只笨狗。
一个假期,一柜闲书。
一个窗台,绿色满满。
一支笔杆,一份闲职。
一双父母,一家和气。
一个梦想,一队战友。
一生平安,餐餐暖饭。
网友评论